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及方法
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意义;方法
情境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数学的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现就我在十几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及方法,谈谈我的体会。
一、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1、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
好奇心、求知欲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思维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可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习的欲望。
案例1:在“认识三角形(1)”中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根小木棒,让学生随便用其中的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请学生上黑板来演示,结果有的学生能围成,有的却不行,学生产生了疑惑。这时,有的同学开始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有关三角形知识,有的同学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行呢?
剛才的知识冲突与三角形的什么元素有关系?
问题学生产生了疑惑?而问题中让学生想到了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与这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强,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这时利用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总结归纳本节知识点打下了伏笔。
2、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通过探索和发现,增强创新意识。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案例4:在学习“平行线的特征”这一课时,为了巩固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利用幻灯片设计了一个抢答题:上面画了几种水果:苹果、香蕉、草莓、桃子、桔子,在这些水果的背后都有一道与平行线的特征有关的练习题,只有桃子里面没有题,但却写着“此题免答,加10分”,其它题目每答对一题给本组加10分,答错者由其它组接着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最后得分高者获胜,奖励就是上交作业少做一道。学生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个个都高举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尤其是抢到桃子题时,教室里沸腾了。在学生心里总认为不答题还给加10分这是个不可能事件,但今天实现了,这种创新也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不按常理出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二、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导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降低学习坡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真正起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除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中的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为了引导学生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可按以下环节进行:
环节一:学生计算下列各式,
(1)(-2x2y)(3xy)(2)(x3y2)(2x2y)
(3)(a4b2c)(3a2b)(4)(2a+b)4(2a+b)2,
环节二:学生利用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得出答案后,将中间的乘号全部改成除号,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就能得出单项式除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
系数、同底数幂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这样学生实现了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知识的方法。
2、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听课认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感受可能性”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今天会不会有上交作业?学生一下子坐直了,有的说表现好的话可能会没有;有的说一定会有;还有的说今天这节课内容好理解,一定会没有。教师说;“那就是说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引入课题“感受可能性”。
3、从有悬念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
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你们每天都在与纸打交道,那你们知道一张纸有多厚吗?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你觉得它的厚度有凳子高吗?有桌子高吗?有你高吗?只要学好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知道答案了.
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卢云通:《中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应处理的三个关系》中学数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