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作品中亮丽的风景线
要: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村上春树一直从事着青春书写。本文通过《挪威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分析了村上春树的青春书写,自我森林开放的孤独之花,主要是探讨村上春树的悲伤而缠绵的爱情与性爱的自我肯定,而自由灵魂之舞主要是通过《海边的卡夫卡》来探讨作者对于死亡的独到理解与他所描写的自由灵魂。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海边的卡夫卡》 青春
对于成长的思考,一直是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194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教师的村上春树,看见了学生运动的失败,经历了战后的创伤,这一个特殊的时代,对村上春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时代,使得他对于青春这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了更为全面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从不同程度的透露出了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历程,而笔者认为最为出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
一、自我森林开放出的孤独之花《挪威的森林》里的青春
《挪威的森林》这样的一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十分的熟悉,最早的是甲壳虫的一首歌曲,一首经典的传世名作,而在中国把这个名字弄得尽人皆知的,却是伍佰,他的同名歌曲有着广泛的传唱度。《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1987年的作品,由林少华于1989年翻译为中文,也是因为这样的一部作品,林少华这个名字广为人知。
在《挪威的森林》里面,作为一部青春小说,有两大特,悲伤而绝望的缠绵爱情,性爱的自我肯定。
(一)悲伤而绝望的缠绵爱情
爱情是青春书写与青春小说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挪威的森林》将爱情这个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他深刻的描述出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心里,悲伤而绝望,这种悲伤而绝望的心理影响下的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开放的,但是也是极为复杂的,他们有着明显的爱憎、没有物质的渗透、漠视未来的出路,爱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各走各路。
《挪威的森林》中的爱情,是悲伤而绝望的,直子与木月的爱情,美好的二人世界,深沉而热烈,永远定位的撕心裂肺却是还没有成熟的十七岁,十七岁的木月,忍受不了成人世界的
纷繁驳杂,木月最终选择了离开人间,直子走不出这个苍凉而绝望的爱情,封闭于二人的小世界中,渡边闯不进去,最终也离开了这个人间。这是一份美好的爱情,可是最后化为了一滴泪花,美,短暂,就像早春到来的灿烂雪花。
(二)性爱的自我肯定
性是爱情发展的一个不言而喻的诉求,也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结果,因此性与爱是不能分离的,然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记录了二战后性开放时期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性爱的大量而不情的描写,成为了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是这性与爱,却是分离的。无论是渡边还是永泽,他们与不少的女孩儿有过性关系,但是却与爱无关。渡边流连于不同的女孩的肉体,对于性有着一种深度的渴望意识,但是渡边的性的渴望,不是来自于,而是来自于灵魂的迷失,他把性当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直抵对方内心的交流的方式,这个在与四十多岁的玲子的交往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也正是因为他能够在性中到自我,所以也才在玲子的开导下,勇敢的探索今后的道路。
二、自由灵魂之舞《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转型的一个作品,很多的人都认为从这本书起,他开始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这含金量之高,就不言而喻了。简单的说,《海边的卡夫卡》是希腊故事俄狄浦斯王的一个现代版,村上春树将俄狄浦斯的命运,搬到了现在,一个十五岁的小孩田村卡夫卡的身上,他充分的吸收了他擅长的一切因素和优秀文化,比如像“卡桑德拉预言”、“俄狄浦斯”,卡夫卡笔下的悖谬与荒诞,《源氏物语》中的活灵与怪异事件,西方的音乐,结合的天衣无缝。
《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众说纷纭,在中译版的序言里,村上春树这样说,“之所以想写青少年,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处于一个绵软的状态而还没有固定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还没有固定……”对于《海边的卡夫卡》来说,主题其实还是青春,还是成长,是一曲自由灵魂之舞。最大的特是死亡的独到理解与自由灵魂的成长。
(一)对于死亡的独到的理解
日本文化中,死亡的理解一直是独到的,无论是武士道精神中的杀身,还是川端康成等人一系列的作品中,甚至是川端康成自己的自杀其实也就是另一种诠释,但是对于村上春树来说,
他对于死亡的解读,与他们又不尽一样,他的笔下多了几分冷峻几分麻木,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卡夫卡的父亲田村浩二被杀了,卡夫卡的心情是,“看上去都不感到悲伤,也不为之遗憾”,“遗憾的莫如说他没有更早的死去”,这样的心情,在《挪威的森林》中也体现了出来,比如绿子对于死亡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二)自由灵魂之舞
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写作中,作者通过的“双轨式”的方式来叙述,一边是封闭中透着寂静,虚幻中透着纯洁的中田的世界,一边是开放而现实的,浑浊而喧嚣的卡夫卡的世界,这样的两个世界,相互交织而渗透,在流浪中讲述成长。虽然中田与卡夫卡都出现在小说的里边,但是我以为中田也是卡夫卡,是另一个卡夫卡,而卡夫卡也是另外的一个中田,小说中没有出现的父亲,和一出现的女教师,都成为了这两个人的精神历程最为重要的引路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后来得到了大岛、中田、樱花佐伯等良师益友的引导,最后走上了正常的生活道路,中田则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与那个女教师,遗憾的是,那个女教师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完整者了,所以给不了中田的救赎,因此最后,中田只能越来越封闭了,不再苏醒,真如女教师在信中所说的,“我永远记得他被打时的表情,可以将他的惊惧和失望历历重现于眼前。”最后,中田打开了入口石,走入了森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庞晓蒙.生长在自我森林里的孤独错位——读《挪威的森林》所触碰到的村上春树[j].时代文学.20115
[2] 卜基舜、李佩菊.从《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青春书写[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3] 王林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春·记忆·死亡——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寓言彩[j].文教资料.20121
[4] 李超.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浅析《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j].文教资料.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