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略
席勒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第一个把“美育”从人道主义教育系统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观念范畴。美术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提高人对世界的鉴赏力。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效率,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最美好的感知和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各项工作细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拓展学生的“意象”思维,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学美术论文美术作品是创造者独特意象的表达,意象的时间是一个有组织的内在统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艺术的本体。孩子的绘画是在窥见这个完整世界时,感性地呈现出来的展示自己小小宇
宙生命的本体的“道”。
使用故事幻灯和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良好的情景交融的课堂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情感的储备,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拓展孩子的
意象世界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绘画的欲望,创造个性的美感世界。
二、提炼“意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中国绘画意境的追求源远流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定义。刘禹锡也指出“境生于象外”,是更理性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孩子的内心是纯洁无瑕的美丽世界,虽然单纯,但也有自己的童真童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给孩子自由思维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完全自由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讲解、拓展、延伸孩子的心里空间,将意境融合到绘画的笔端。帮助、指导、评价时,要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尊重儿童创作的自主性,切莫过分注重画面内容而轻创作过程,使得一些极富想象而画得不像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理解和肯定而失去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课堂有效性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意识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而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流动过程。孩子的绘画过程也是自我意识飞行和流动的过程,包括下意识的活动填补了意象间飞越的空白。
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和生成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观、生活观差异性很大,“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要以挖掘意境为主,结合教材设计仿真的美术交流情景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展露世界。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教师要培养学习主体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方式,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四、开放“意义”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儿童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极为相似之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其美术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儿童绘画评价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共同评价,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美术老师不可替代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西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