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镇小学如何开展美术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课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城镇,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远不如大城市那样与其他学科并重,这样的现象很普遍。他们读学前班时,班里有100%的学生都喜欢画画。当他们到三年级时,喜欢美术的人数已经下降到了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了70%,到如今六年级,还喜欢上美术课的人已经不到50%,为什么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呢?个人认为原因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学校的内部因素。在城镇,一些小学的专业美术教师缺乏,有的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格局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虽然学校要求班级要开齐课程,上好每门课。但是学校注重的依然是学生成绩,所以老师们都有意识地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抓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美术、音乐之类的艺术课程很多时候都形同虚设。所以我认为学校的教育意识的转变是个迫切的问题。另外,美术课的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带学生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常常让学生自由发挥或临摹作品,以至于学生多数时候都是呆板机械地画某一种事物,课堂气氛低沉。我认为这也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又一个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局限了学生
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其次,是学生家长的外部因素。我们的学生只读学前班时,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暂不计较学生的成绩,还能对孩子的一幅乱涂鸦的画给予鼓励和夸奖,孩子们得到了赞美,就对该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可一旦他们进入了一年级,家长和学生就开始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是不是优秀了。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考试成绩是主要的。音体美等课门是不值一提的,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学生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长只要求学生的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好就够了。我所任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乐于给学生买语文、数学课方面的工具书、资料书,但是,跟美术相关的材料甚至一本作业本家长都舍不得投资。家长的教育意识如此,很大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严重扼杀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如何开展城镇小学的美术课?我认为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这个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因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上好每一堂课。具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祖国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规定。所以我们必须贯彻课程标准,不能随意删减科目,美术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课与其他学科是相联系相渗透的。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非要把学生
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为了应付一节课或哄着孩子玩。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直观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再创作。所以课堂中,我们不要用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多给予肯定,少一点居高临下的指责,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才能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利用好现有资源。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做到思维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意思,才能吸引其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城镇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不能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我们要尽量开展好各种教学。比如,在教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中《美丽的昆虫》一课时,我们城镇孩子的身边就有丰富的资源,可以让他们先在课前先到郊区田间地头观察自己喜欢的昆虫的特征,他们就更有兴趣把昆虫的美丽画下来的。又如第四册,《小泥人》一课,我们城镇学生能用橡皮泥来作雕塑练习还相当较少。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城镇的特有条件,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郊区挖粘土,让他们在课上真正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小城镇孩子的乐园,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展握技能,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的优势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所以教师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的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现在我们的很多的城镇学校已经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对这上好美术课很有帮助。 最后,教师还要做到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作能力。我们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小学美术论文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只有根据城镇小学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有效的利用教学工具,了解学生,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于教学。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