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欣赏课施教策略探析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种重要的课堂类型,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如何认识美术欣赏课的地位,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1.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当然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与美术作品进行了一次情感的感性交流,精神的需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满足,个体内在的精神层面自然得到了提升。如兵马俑欣赏中的武士俑形象,以其刚毅的脸庞、威武的身姿、健壮的体形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2.丰富情感,实施德育。美术欣赏既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德育的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内心接受品德的教育。比如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从图中显现出的高超的画艺和繁华而祥和的景象,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灿烂以及祖国的强大,从而不断增强对我们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思路
1.激发热情,培养兴趣。美术对学生的吸引力,除了自我表达的实现外,还有就是欣赏带给学生的震撼力。所以,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对美术热爱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学生喜欢的语言去进行解读。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应该讲述《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来宣扬诚信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对欣赏的浓厚兴趣。
2.注重背景,多方发散。欣赏美术作品,可追溯作品完成的年代背景、作者的艺术流派、艺术观点、生活故事等因素,立足于故事性和情趣性的把握,这些都是学生的兴奋点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谈自己的想法,形成个体化的欣赏观。
3.发挥想象,完善欣赏。美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阅读的过程。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铺设想象的平台。通过学生带有个性彩的思考,在丰富作品内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施教策略
1.强调直觉。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一门追求造型、空间和视觉的艺术表达形式,美术欣赏课同样需要遵循其内在的特点,强调以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的起点,注重学生直觉印象的产生,强化学生的第一意识。运用这个策略,教师需要关注的是所有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学生欣赏水平的要求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如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课,在向学生呈现出大量的建筑图片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特?我们周围或你曾经去过的旅游景点里有哪些建筑体现了这些特点等。几个体现不同要求的问题,只要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即给学生一个体现其认知水平的分数。
2.重在分析。既然是欣赏,那就是要形成一个个体化的认知,所以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表层欣赏向深层次分析转变,通过分析这种方法,对欣赏对象的题材、构图、造型、彩、肌理、风格等,小学美术论文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进行适当的剖析,以帮助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作品的特质。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十二册中的第三课“走进大师——彩画欣赏”这一课,教材呈现出毕加索的《坐着的游泳者》、塞尚的《静物》和凡·高的《向日葵》等画作,教师除了让学生分清什么是水彩画、什么是油画外,还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位大师的画风,以达到欣赏的最终目的。
3.联系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生活的发掘相联系起来,借美术欣赏培养起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4.整合学科。审美活动的进行往往并不仅仅是单个感官的进行,它们往往都是多感官的参与和多角度思考的整体活动。因此,美术欣赏课同样应该注重从跨学科综合教学方面努力,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书法等各种因素都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整合,丰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手段与目标,进一步提高欣赏课的整体审美价值。比如美术欣赏课上借王维的诗书画结合理论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等。
5.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画面的倾向颜,如冷调、暖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的感受,理解彩的表现手法,从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会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最初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画得“像”就是好,画得不“像”就不好,而在学生看起来有些不“像”也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都受到影响,从而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