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纷纷——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
清明时节⾬纷纷
——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春分后⼗五⽇,⽃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清明,盖时
当⽓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清明最早只是⼀种节⽓的名称,其变成纪念
祖先的节⽇与寒⾷节有关。晋⽂公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距今已有⼆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有许多以清明为题材的作品,或记踏青游兴,或表祭祖情感,或抒羁旅
愁思,具有丰富的⽂化内涵。
这⼀天正是清明佳节。唐代诗⼈杜牧,在⾏路途中,可巧遇上了⾬。细⾬纷纷,引⼈断魂。杜
牧的《清明》这⾸⼩诗,⽤优美⽣动的语⾔,描绘了⼀幅活灵活现的⾬中问路图:
清明时节⾬纷纷,
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时节的诗词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句“清明时节⾬纷纷”,点明诗⼈所置⾝的时间、⽓象等⾃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节⽇
之⼀,这⼀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
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润如酥”,细⾬纷纷。
第⼆句“路上⾏⼈欲断魂”,由写客观转⼊状摹主观,着重写诗⼈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吊
念逝去亲⼈,伤⼼欲绝,悲思愁绪。“断魂”,指内⼼⼗分凄迷哀伤⽽并不外露的感情。诗⼈为
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节照例该家⼈团聚,⼀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诗⼈孤⾝⼀⼈,
在陌⽣的地⽅赶路,⼼⾥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淋了⾬,⾐衫全被打湿,⼼境就更加凄迷纷
乱了。
诗⼈融景伤怀,⽽⼜要冒⾬赶路,⾬湿⾐衫、春寒料峭,不由得愁绪满怀。如何排遣愁绪呢?
诗⼈⾃然想:最好在附近个酒家,⼀来歇歇脚,避避⾬;⼆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
借酒驱散⼼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字,既是本句的主语,⼜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
以⾏动代替语⾔,诗⼈顺着他⼿指的⽅向望去,只见在⼀⽚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
⼀个酒望⼦(古代酒店的标帜)。“牧童遥指”把读者带⼊了⼀个与前⾯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新
的境界,⼩牧童热⼼甜润的声⾳,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
⼀村”的韵致。诗到这⾥戛然⽽⽌,⾄于⾏⼈如何闻讯⽽喜,兴奋地赶上前去,到酒店饮上⼏
杯,获得了避⾬、解寒、消愁的满⾜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这⾸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幅清明时节凄迷感伤的艺术画⾯,后两句则创造了⼀幅鲜明⽣动的画
⾯,前抑后扬,对⽐交错,相映成趣。这种景象不仅与诗⼈的感情脉搏⼀致,更是表达了世⼈
清明时节的思想情感,因⽽得到⼈们的普遍认同,使这⾸《清明》诗流传甚⼴,成为清明诗的
代表作。
同是清明这⼀天,中唐诗⼈贾岛和⼏个好友⼀起在园林当中⼩聚,写下了《清明⽇园林寄友
⼈》⼀诗:
今⽇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章忆⼆贤。
⼏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此诗是诗⼈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这⾸诗⼤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天,
诗⼈和⼏个好友⼀起在园林当中⼩聚,天⽓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过后,⼈们的厨房⾥冉冉升起了⽣⽕做饭的轻烟,下阙诗⽂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对于友⼈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朋友⽬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的⼀种⽆奈的⼼情。
唐代诗⼈戴叔伦的《清明⽇送邓芮⼆⼦还乡》,抒发思乡之情:
钟⿎喧离⽇,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泪,今⽇⾃沾裳。
诗的意思是:送友⼈离开的那天车马喧哗,车夫催促着连夜赶装⾏李。和友⼈聊了⼀夜,现在天明了,户外的柳叶上挂满了⽩霜。看着镜⼦⾥的⾃⼰满头⽩发,端着酒杯谈着家乡的往事。以前嫌⼦⼥与⾃⼰分别时泪流满⾯,现在⾃⼰想起故乡不禁泪湿⾐裳。
诗⼈在清明节送友⼈回乡,想起故乡和家⼈,当初年少离家,⽽今两鬓霜⽩⽽客居他乡,不禁感叹年华逝去,思乡之情油然⽽⽣。
唐代⼤诗⼈⽩居易的《清明夜》,别有⼀番情味:
好风胧⽉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这⾸即景⼩诗,⽤⽩描的⼿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个清雅寂静的清明⽉夜。
⾸句描写出诗⼈所处的环境是宜⼈的,⽉⾊是朦胧的,美好的⽉⾊使诗⼈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的闲适之情。
次句写在微风拂过的⽉⾊朦胧的清明之夜,诗⼈处在碧⽟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诗⼈⽤“碧和红”字显⽰了⾃⼰愉悦的内⼼,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些美好的⾊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独⾃踱步在回旋的⾛廊中歌唱。诗⼈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的⽉⾊中,喜上⼼头,开怀歌唱,在回廊⾥唱着歌抒发着内⼼愉悦的情怀。
尾句交待出诗⼈思绪飘向了远⽅,恰⼜听到了远⽅的管弦之声,于是诗⼈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是不休闲。从另⼀⽅⾯,“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对现实的关注。
此诗意境清朗,景物颜⾊对⽐鲜明却⼜柔和,诗⼈在夜⾥听乐看花,怡然⾃得,但绕着回廊⾏⽽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寂寞孤独,流露出诗⼈的真正⼼意。
晚唐诗⼈韦庄的《长安清明》,透露着对盛世的怀念:
蚤是伤春梦⾬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
上相闲分⽩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绿杨⾼映画秋千。
游⼈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
⾸联写景: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飘飞的春天了。梦⾬,春天如丝的细⾬。怎能忍受芳草青青,⼀⽚碧绿的景⾊!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这句实际是说芳草⾮常美。
颔联写宫中把新⽕赐给⼤⾂。古代风俗,寒⾷禁⽕,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种熄灭了。到了清明,⼜要重新钻⽊取⽕。唐代的皇帝于此⽇要举⾏隆重的“清明赐⽕”典礼,把新的⽕种赐给⾂,以表⽰对⾂民的宠爱。⼤⾂们⽆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钱,称“⽩打钱”。
颈联写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绿杨丛⾥,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尾联点出游⼈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当时社会动荡。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头的隐隐快乐。
这⾸诗写的是都城长安清明时节的⼈事和景物,语⾔清新。尾联却点出“风光似昔年”,“记得承平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对盛唐的怀念之情。
唐代诗⼈张继的《闾门即事》,感叹民⽣凋敝: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处有新烟。
此是清明时节,诗⼈站在门⼝,对眼前事物、情景有所感触⽽创作的诗。
正是春耕时节,耕夫都被招募上了楼船,万顷农⽥都长满了青青春草。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民间不⽤⽕,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征召去打仗,⼤⽚⼟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处的⼈家燃起新烟,⼀⽚凄凉。特别是“试上”⼀词,把诗⼈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情⽣动地勾画出来了。
张继另⼀⾸《清明⽇⾃西午桥⾄⽠岩村有怀》,抒发了惆怅⼼情:
晚霁龙门⾬,春⽣汝⽳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惭时辈,垂丝学⽼翁。
旧游⼈不见,惆怅洛城东。
诗⼈于天宝⼗⼆年(公元753年)登进⼠,然铨选落第,归乡。此诗当作于此时。
前两联写景:清明时节,洛阳龙门⼀带下了⼀天的⾬到傍晚渐渐停⽌了;时值暮春,清冷的汝⽳风越刮越⼤。古代传说,汝州风⽳⼭中常起⼤风,故称。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寂静。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朵野花开着,装点着此处的空寂。这两联写出了清明时节洛阳城东⼀⽚冷落、静寂的环境,烘托出诗⼈的失落⼼情。
后两联诗⼈⽣发感慨:如今想要去仕宦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鸣⽟:⽐喻出仕在朝)。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拘⽆束的⽼渔翁。这是诗⼈的激愤之语。往昔所交游的知⼼好友⾄今皆已不能相见,只好抱著惆悵的⼼情,徘徊在洛阳城东。诗⼈虽中进⼠,却在铨选官职时落第,只好回乡归隐。时值清明节⽇,诗⼈触景伤情,表达了内⼼的苦闷与惆怅。
晚唐诗⼈温庭筠,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清明时节的场景,体现出⾃⼰对上层官僚社会侈靡风⽓的讽刺: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
温庭筠这⾸《清明⽇》,写⼈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情。
清明⽇的清晨,清蛾飞舞,⾊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花竞相开放,红遍了⽥野。⼈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在各⾊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嘶鸣,鸡从刚打开的笼⼦⾥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不知是谁瞄准鸟⼉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然的和谐吧!
诗⼈以旁观的眼光写了⼏个场景:晨露未消,如画美⼥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打湿了她们的⾐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鸡场上刚从笼中奔出来的⽃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从皇宫内苑飞出⼏粒打鸟的弹⼦。在描绘官内、宫外⼀派游乐盛况时,词⼈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也略有讽刺。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清明⽇》短短四⼗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之丰
富多彩,在历代清明诗中,⾮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