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
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这一时期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诗新运动已经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景象。
苏轼生长在一个有很深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诗思敏捷。父苏洵为散文大家,伯父苏涣,舅父程浚均为蜀中知名的进士。母亲程氏善良正直而又有文化,在苏洵外出漫游时,教育子女的责任都由程氏承担。一次,她教苏轼读史书,当读到东汉范滂传时,她为敢于反对宦官、从容就义的范滂叹息起来。苏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十分感动,“奋厉有当世志”。程氏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使苏轼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苏轼聪明勤奋,博览书,因而二十一岁,就得中进士,并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放榜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书》)此次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因母亲病故没有出仕。
嘉佑六年(1061),他和苏辙参加国家特别考试——直言极谏科考试。苏轼通过他的《进策》、《礼以养人为本论》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主张,苏辙在策论中也敢于议论时政得失,因此,正在谋求改革的宋仁宗很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通过这次考试,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顺利地走入了仕途。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起来,他的大半生均在仕途不顺的坎坷生涯中度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正在实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又不能忍受卑鄙的朝官的诬陷,因此自动要求调离京师,到外地任地方官。此后几年,他历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他任杭州通判时,组织人在西湖上修建了一条横贯西湖的长堤,堤上遍种木芙蓉、杨柳树,看上去美丽如画,杭州人称它为“苏堤”。
由于苏轼对变法持有“不同政见”又时常在诗文中“托事以讽”,因此,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何正臣、舒覃等,借口苏轼反对新法,摘引他的诗文,罗织罪状,把他从湖州任上逮捕,押解至京域,关进御史台(又称乌台)狱中,受到凌辱和迫害。这就是促使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乌台诗案”。但“乌台诗案”不得人心,朝中官员范镇、张方平、
王安礼(王安石的弟弟)上书皇帝请求释放苏轼。当朝的太皇太后生病,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在这种情势下,苏东坡被释出狱,元丰二年十二月初被贬谪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贬官黄州,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却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节。他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苏辙说,在这之前,他们兄弟的文章还可相“上下”,“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聘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就是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神宗去世,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当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但苏轼却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而引起旧党司马光等的不满,不容于朝,贬谪杭州、颍州、扬州。
宋哲宗元佑八年,新党重又执政,苏轼又受到攻击,被贬惠州,琼州(今海南),曾一度露宿于野外桄榔林下。
宋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迁。第二年秋天,这个历尽人间磨难的英才,在常州与世长辞了。死后追谥文忠。
2、苏轼的思想: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
不见其涯矣。
这段充分说明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过程,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在政治上他善于汲取儒家的精华,倾慕贾谊、陆贽,从小就博览史书,有志于治理国家,具有儒家那种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容于当世,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在仕途上也屡受打击。因此,他在幽忧苦闷之时,就从庄子、佛家的哲理中寻精神寄托,佛道的出世和超世思想几乎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苏轼谈佛论道是取其超然物外、排除苦闷一面。“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赖,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以,不为无害。(《答毕仲举书》)始终没有改变他坦荡胸怀和执著的人生态度。他曾对友人说:“仆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尊主者,便忘躯为之。”
总之,苏轼杂取各家思想,并将其相通之处融合成自家之思想。在政治态度上和任职时
期多取儒家;在人生修养和贬居时期多取释(佛)、道;既“奋厉有当世志”,又能在失意时随缘自适,采取超脱的态度。这就是所谓得外儒内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最终导出“安和”和尽人事而后知命的人生态度。
3、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创作能力的大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他把文学当作不朽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纵横奔放,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内容丰富,飘逸不,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他的词气象恢宏,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一起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苏体”,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苏黄米蔡宋四家”。他善画竹木怪石,强调构思和捕捉形象的重要性,认为画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这些观点既反映了他的艺术修养,也表现了艺术修养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启迪。
他的著作《苏文忠公全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东坡奏议》十五卷、《东坡外制集》三卷、《东坡内制集》十卷、《东坡应诏集》十卷、《东坡续集》十二卷,合计七集,故又称《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另有单刻本,不在全集之中。
(一)散文: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苏轼以其卓越的成就与深远的影响取得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立的地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在文学史上,一向与韩柳欧三家并称。
1、政治论文:谈史议政的政治论文,是苏文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和制科文字等等,大都是同苏轼的政治生涯有密切联系的作品。《进策》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宏文巨制,共为二十五篇,
计《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是苏轼在嘉佑中应制科时所作,是他的政治论文的代表作。《策略》《策别》《策断》里的各篇,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广泛地吸收了《战国策》《庄子》《孟子》等文章的优点,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文说》)
历史论文《平王论》,借平王东迁之史事,反对避寇东迁的作法。《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彩,指出这是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使他在楚汉战争中执行正确的策略,见解新颖,不落窠臼。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但他早期的一些政论文,如《六国论》、《续朋党论》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息。
2、叙事纪游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等。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3、书札、杂记、序跋、小赋等在东坡散文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广于交际,笃于友谊,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表现他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爱好,成就远在政治文之上。如《上梅直讲书》《答秦太虚书》《书吴道子画后》《日喻》等。
(二)诗
苏诗现存二千七百多首,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他的出现,使宋代诗坛有了能与唐人媲美的伟大作家。
1、苏轼的写景诗,艺术价值较高,对后人的影响较大。苏轼一生足迹遍及中国,饱览奇景伟观,写了大批的瑰奇的写景诗。如《游金山寺》、《江上看山》、《望湖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理趣诗: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游庐山写的《题西林壁》便是很有代表性的。
苏东坡全集3、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如《荔枝叹》、《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4、主张抗敌御侮的爱国诗篇,如《将军雷胜得过字代作》、《阳关词》等。
5、苏诗里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等。在这些诗中,苏轼以多采文笔品题了他人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特,寄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见解,最有名的题画绝句当属《惠崇春江晚景》。
6、艺术特:
苏诗最突出的特是善用比喻,比喻虽是诗人共用的手法,但苏诗用得最好,堪称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之
王。前人概括苏诗这一特点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亦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后再用形容。”(〈岘佣说诗〉)
(三)词
苏词现存三百四、五十首。苏轼在词上的成就最大。他将诗文等新运动的成果扩大到词的领域,对词的内容、风格进行了革命性地突破与创新。他突破北宋词坛绮靡婉约之风,吸收范仲淹、欧阳修的词里的豪放作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词派——豪放派。《四库全书总目》
说晚唐五代至宋初词,“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又一变”,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可以说苏轼推动的新变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  豪放词:
1、题材广泛
刘熙载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前人称赞苏轼“以诗为词”,主要是指苏轼大大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用词来表达。他以词的形式记游吟物,怀古伤今,歌颂祖国的山川景物,描绘朴实的农村风光、抒发个人的豪情和苦闷,刻画各阶层的人物。苏轼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成为和诗具有同等作用的新文体。如《江城子》、《念奴娇》、《沁
园春》、《满江红》、《定风波》。
2、浓郁的浪漫主义彩。
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者幻想乘风登月,又不甘心天阙的清寂;《念奴娇》(凭高远眺)写诗人“翻然归去”,飞上“玉宇琼楼”的水晶宫;《满庭芳》(归去来兮)融合天孙织锦、王质遇仙的神话,虚构了自己在银河滩头巧遇织女的故事,巧妙地反映了作者的坎坷处境。这类词浮想联翩,逸兴遄飞,颇有屈原、李白之风。
3、笔力超迈劲拔
苏轼写词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时,多表现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满庭芳》(三十三年)、《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等等。
4、在语言和音律上有创新精神
苏轼在语言上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诗,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完全改变了花间词人的镂金错采的作风。有时为了充分表达意境,他还大胆的创造性
地突破音律上的束缚。
B  婉约词:
苏轼词风以豪放为主调,但数量最多的仍是婉约词,且水平很高,在很多方面有创新。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高雅健康。有人说苏词“短于情”,这是不对的。他的爱情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得一往情深。其他如《蝶恋花》(枝上柳棉吹又少)、《水龙吟》(似花还非花)、《洞仙歌》(冰肌玉骨)也都清旷飘逸、空灵隽永,正如《词苑丛谈》所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