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苏东坡全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请调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外放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 食荔枝 》 左迁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他”是谁? 没错,他就是苏轼。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眉山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PPT展示)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苏轼的政治仕途并不平顺,反而可以说是备受打击、辛酸坎坷,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存。
朝廷新旧政党之争的时代大背景下,苏轼在新法当政时,作诗文讽刺新法中的流弊;
又在旧法掌权时,指出新法仍有可取之处,因此而不见容于两端。被小人以“谤讪新政”之罪为由弹劾入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死里逃生,在受了百天的牢狱之灾后,最终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狱后的苏轼该是如何的心有余悸、苦闷而难以纾解?他甚至痛下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连在与好友的书信往来中都不再畅所欲言、小心翼翼;
出入佛寺道观,以佛子道士自居,苦修养性;
也时常一人久坐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生活的艰难与苦楚。
在《苏东坡突围》中,余秋雨曾写道:“他(苏东坡)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走来了黄州。黄州可以算是苏东坡人生心境的转折之地。余秋雨还说道:“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而本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等传世巨作皆系作于黄州。
但我们从苏轼的诗词中,不难看出:苏轼虽身处逆境,但却始终保有性格中豁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而今天要学习的《定风波》一词是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所作,本篇词作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
二、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定风波 (宋)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思考: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如下:
(1)时间:(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借代,这里指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5)缘由:“故”——交代写作缘由。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被贬官的人心情会是如何?(没错,一定是很沮丧的。)有一天他外出访友时,途中突然遇雨,
而又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十分狼狈,独独他并不觉得,而且没有避雨。(一件十分普通庸常的生活小事却寄托了深深的哲思。) 三、解读文本、赏析诗词 ★上阕:
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了雨的什么特点来写? 答: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了心情? 答:闲适、淡然、自如。(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而行,呼应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3、词人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会比“骑马”还“轻”呢? 答:“轻”,并不是“身轻”,而是“心轻”,是他乐观豁达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代指归隐、闲适的“江湖”生活,而“骑马”则隐喻奔波艰辛的官场生活。
4、该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雨具先去”,因而并无“蓑衣”,作者却写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苦旅的凄风冷雨,实际上写的并非是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即便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一辈子,也能处之泰然。反映了词人不避风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由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答: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下阕:
1、本词中,苏轼为何饮酒?又在忧愁些什么? 答:结合小序中作词时间、注释思考分析。
2、“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末
尾三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遇雨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阙“穿林打叶声”相呼应。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词人所经历的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境;
“晴”比喻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乐景;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于天气变化丝毫不在意,实际上暗含着词人对于人生浮沉变幻、荣辱得失不甚挂怀的旷达之意。一语双关。
人生境遇有顺有逆,有成有败,有荣辱,有祸福。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学着坦然面对,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抗压能力,做个洒脱豁达的人。风雨改变不了东坡居士,也改变不了我们。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4、 总结人物形象:雨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答:雨后东坡——哲思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四、探究手法、巩固提升 1、 以小见大:以自然风雨观照人生风雨、处世态度,从生活点滴小事中感悟人生大哲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