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尚意书法理论创作实践初探
清人梁嫩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后人对宋人书法概以尚意定义的原因之一,是受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诗句的启发。而苏轼在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方面,确是尚意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苏轼书论中的尚意性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等诸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形成了自己天真烂漫、丰腴跌宕、豪迈不羁的艺术风格。苏轼作书,在追求形质的同时,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恬静,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借此来畅叙幽情。而这种尚意思想,都充分体现在他的书法理论中。
(一)传神论
魏晋时期的书法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魏晋受到玄学影响,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所书《洛神赋》飘逸天真,自然天成。而书法到了唐代,书法家们只能在形质上加以变
化,而失去钟、王之韵。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东坡全集》卷九)可见苏轼对钟、王羲之书法的追求及向往,他们书法所呈现的飘逸自然.潇洒奔放的流露,都寄托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达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笔墨的完美统一。同时这也正是苏轼对妙在笔画之外的追求,这也是对尚意书风的要求。他在《评书》一文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三一三页)即作书要讲究神采,在形制上要追求变化。所谓传神就是寓意于笔,以字抒情,情景交融,方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苏轼把他的吾书意造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等书学理念,极其鲜明地写在自己书学理论上。苏轼从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强调顿悟,用书法抒情畅怀。
(二)书如其人
苏轼认为一个人的书法价值是由其人格决定的。他在倡导书法创新的过程中,还把绘画中的传神论引入书法创作中。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其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的理论。提出了书如其人的经典论断。传神就是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
就是随心所欲创作状态。人们从感情出发,带着主观的感情彩,寄予笔墨之中,来表现作者的神情意趣,进而联想到其人的性格特点,风容相貌。他在《跋欧阳文忠公书》中说∶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东坡全集》卷六十九)如他在《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三一四页)这段话意在说明书法技法虽有优劣,但作书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是掩盖不住的,一方面看出苏轼在鉴赏书法时对人品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从书法中看到作书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他在《东坡集》所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东坡全集》卷二十三)苏轼认为人品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端正,就会联想到作书人神情状态和行为思想的不端正,即使书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是虽工不贵也”。书如其人的理论,书法对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彰显,这在—定程度上是尚意书风理论形成的主观因素。
(三)创新论
苏轼在书法创作上反对食古不化,墨守成规,主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如他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心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三一五页)这里所说的心意、通其意一方面就是指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突出心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体验和认识到书法的神情意趣。从另一方面看出在突出心主体作用的同时,要以生活实践,学识为基础,以此作出理性的评判。他认为有学识才能了解前人书法的妙处,做到取长补短。他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东坡全集》卷十一)他说的通神也就是心意、通其意,一个人的书法作品除了他给作品赋予的感情外,与他的学识、实践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学问、见识,就不能了解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了解前人书法的妙处,就不会有新的突破。苏轼强调积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书法的实践,他在《题二王书》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历代书法论文选》三一四页)强调刻苦磨炼,苦下功夫。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掌握古人书法的规律.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总之,苏轼在创新理论方面是很深刻的,这与他丰富的学识和实践是分不开的,而在创新论中所呈现的尚意性,穿插在自己的书论中,为尚意书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对后世的影响
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注重个人情感性情的表达,使书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苏东坡全集
明初,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推行孔孟之道,崇尚程朱理学,当时理学家们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于是,一种呆板章法整齐划一的馆阁体书法应运而生。这种馆阁体的产生虽说顺应了科举考试需要,但却严重阻碍并束缚了书法的蓬勃发展。明朝中期有一些书法家开始有意识冲破这一束缚。于是,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位精神上的追求者和思想上的改造者。苏轼作为宋朝尚意书风的领袖,有着不拘一格创新精神、任情恣性的创作状态和率真的人格魅力,这些品质使得苏轼成为明朝书风改革纷纷效仿的对象。
作为一代领袖的书法大师董其昌在《跋东坡书》所言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予观之,乃出于王僧度耳。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堰笔,又杂以颜平原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五百四十三页)这种求变的创新思想,与苏轼所提倡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书法创作思想正好吻合。书法创新方面,董其昌的书法打破了复古主义的旗号,追求古淡的墨,用墨用得恰到好处,开创了用墨的新面貌,表现出了一种真率和疏淡的意境。其草书
飘逸天真、典雅自然、激情四射,字与字的连接处自然顺畅,仿佛一气呵成。用墨浓淡互用.以淡墨为主,笔画之间用墨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书法学识人格方面,董其昌在《书养生论跋后》;东坡先生数书稽(康)叔夜《养生论》,忧患之余,有意于道,言如此。他日又曰∶长生未能学,且学长不死?洪觉范妙喜禅师谓其多生般若种子深固,又进于所谓养生者,要以忠孝文章节义如公,升天成佛俱是探囊取物。"(《画禅室随笔》董其昌)董其昌认为圆明澄澈的心,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养,开阔的眼界,以及长期的书法实践,才能达到忠孝文章节义如公,升天成佛俱是探囊取物的境界。他在用墨上所表现出来的淡雅,在创作上突出心的主体地位以及突出学识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受苏轼尚意书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