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素材苏轼:诗⼈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1
⼈物导语
⽆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番情景:黯然失⾊,严重缺失,深深遗
憾……
中国古代⽂⼈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境⼀般
⼈难以体验;李⽩太飘逸了,让⼈有⼀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不敢和他
并肩⽽⽴,⽣怕⾃⼰的命途也会沾染⾇运;欧阳修太⾼贵了,连苏舜卿、梅尧⾂、王安⽯都是
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个⼈忝列其中?
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个⼈的
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瞻,号东坡居⼠
籍贯:眉⼭(今四川眉⼭)⼈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年(1057年)进⼠。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作品:著
作有《东坡全集》⼀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诗、三百多⾸词和许多优美的散⽂。如《⾚壁
赋》、《后⾚壁赋》、《⽯钟⼭记》、《放鹤亭记》、《念奴娇⾚壁怀古》、《⽔调歌头》
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坛领袖,建⽴了多⽅⾯的⽂学业绩,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家之⼀;与⽗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代诗歌新
貌;在词⽅⾯和南宋词⼈⾟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
善,在书画⽅⾯和蔡襄、黄庭坚、⽶芾共称?宋四家。
2
贡献概述
苏轼在⽂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
⽂都代表了北宋⽂学的最⾼成就。苏轼的诗⼤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疾苦、揭
露现实⿊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喻。
苏轼的词题材⼴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不⼊词,对严格的⾳律束缚也有所突
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中
议论⽂汪洋恣肆,记叙⽂结构谨严,明⽩条畅。苏轼的⽂学思想强调?有为⽽作?,崇尚⾃然,
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
门下。
突出成就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改⾰,⼀⽅⾯超越。其⼀,变俗为雅。其⼆,变婉约为豪放。
⼀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的豪迈⽓象。
(2)以诗为词。
其⼀,以诗的内容⼊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开始以⼠⼤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次质的飞跃。
其⼆,以诗的境界⼊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狭、深;⽽苏词则以开阔⾼远的境界⼊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俱刚⼤。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故词境之⼤⾃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节、⽓势⼊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域宽⼴,可放声⾼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觉突破。②才⽓⼤。③不精⾳律。苏⾃称三样不如⼈:饮酒,下棋,唱曲。
3
他⼈评论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好之,⾄欧苏诸公出,⽂格⼀变,作为歌词,体制⾼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代⼭⽃。☆陈师道:?⼦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苏东坡全集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杜诗,以其⽆事不可⼊,⽆意不可⾔也。?  ☆陈廷焯《⽩⾬斋词话》:?词⾄东坡,⼀洗绮罗⾹泽之态,寄慨⽆端,别有天地。?
4
作品概述
苏轼的⽣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两个时期来阐述:
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路上,⽗⼦三⼈诗酒唱和,结集为《南⾏集》,标志了苏轼仕宦⽣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年王安⽯变法,都可以划⼊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论》《和⼦由渑池怀旧》等。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景物、⽂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量的⼈⽂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了王安⽯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平及创作的第⼆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除了歌咏湖光⼭⾊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平⽅⾯,由发轫期达到了⼀个新的⾼度。诗⼈以西湖风光、江浙⼭⽔为中⼼主题,写下了⼤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家风范。
然⽽,苏轼并⾮脱离政治、流连⼭⽔的⼭⽔诗⼈,⽽是⼀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
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段)为根本⽅针的变法发⽣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的哲理性思辩。这⼀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政治恶运的种⼦,苏轼四⼗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狱。同年⼋⽉⼗⼋⽇⼊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这⼀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调歌头》等。
5
作家轶事
不合时宜
有⼀次与家⼈出门散步,东坡忽然指着⾃⼰的肚⽪问众⼈,你们说说,这⾥⾯装着些什么东西?众⼈⼀
听,都吃了⼀惊,不知如何说是好,唯有他的侍妾朝云最善解⼈意:?学⼠⼀肚⽪的不合时宜。?东坡听后,哈哈⼤笑。?不合时宜?,可谓⼀针见⾎。以东坡的雄才⼤略,只要稍合些?时宜?,下点?韬晦?的⼯夫,绝不⾄于落得⼀次次的南迁北徙,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了⾃⼰的?不合时宜?。
“⼋⾯受敌”读书法
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介绍了⼀条读书经验:?每次作⼀意求之??勿⽣余念?。意思是每⼀次读书只带着⼀个⽅⾯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每读⼀遍研究⼀个⽅⾯的问题,⼏遍读下来,对这⼏个⽅⾯都有了⽐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法.得到了不少后⼈的赞同.⼈们称之为?⼋⾯受敌?读书法。
适时放弃
苏轼《记游松风亭》记录了这么⼀件事,说在贬居惠州的时候,有⼀次,去游松风亭,这个亭⼦在⼭的顶端,他爬⼭爬了好长时间,累得腰酸背疼,就想在这林⼦⾥歇会⼉。抬头向⾼出望时,发现松风亭好像⾼⾼地挂在树梢上,还远着呢,苏轼想这么⾼地亭⼦,什么时候才爬得上去呀?过了⼀会⼉,他好像恍然⼤悟,说道:?这⾥⼜为什么歇不得、玩不得呢?这么⼀想,他有如脱了钩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浑⾝⼀下⼦舒坦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随遇⾃适
苏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从容,他在黄州时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个显例。上⽚写途中遇⾬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实际上,词⼈⽤象征⼿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前内⼼的坦荡与⽓度的从容。作于同⼀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彩,词⼈的⼼灵仿佛是在?万⾥云⽆留迹?的?长空?中⾃由飞翔,忽⽽天上,忽⽽⼈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间更能表现词⼈精神的⾃由,毫⽆疑问,词⼈在逆境中的这些⼼态,都是经过⾃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次次政治⽃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适的⽣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分准得的。
“欺?师
苏轼考进⼠,作了篇春秋⼤⽂,叫《刑赏忠厚之⾄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将杀⼈,皋陶⽈?杀之三?,尧⽈?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乐尧⽤刑之宽。四岳⽈?鲧可⽤?,尧⽈?不可,鲧⽅命圮族?,既⽽⽈?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从四岳之⽤鲧也?然则圣⼈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章惊为天⼈,但对上⽂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 实际上,上⾯典故出⾃《礼记》,发⽣在周公⾝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师梅圣,可见功⼒⾮凡。
东坡⾁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颂》打油诗:?黄州好猪⾁,价钱等粪⼟。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少著⽔,⽕候⾜时它⾃美。每⽇起来打⼀碗,饱得⾃家君莫管。?这⾥的?慢著⽕,少著⽔,⽕候⾜时它⾃美?,就是著名的东坡⾁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利,深受百姓爱戴。⽽这?东坡⾁?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道名菜了。
6
作品展⽰
品读苏东坡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千年,⼜⼀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有常⼈的⼀⾯。
苏轼——中国⽂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多层次、全⽅位的⽂化——不仅仅是⽂学——巨⼦。神奇的⽂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尚的⼈格、丰富的⼈⽣经历、多⽅⾯的巨⼤成就,还有,
它永远不灭的那⼀份诙谐,真可谓:惟⼤英雄能本⾊,是真名⼠⾃风流。在中华⽂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座丰碑!他长于散⽂创作,《前⾚壁赋》、《后⾚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体现了中国⽂⼈的忧患意识和⼈⽂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阔,挥洒⾃如,⽓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园林艺术⽅⾯,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过屈⼦、渊明、⼦美、⼦瞻者。此四⼦者,若⽆⽂学之天才,其⼈格亦⾃⾜千古。故⽆⾼尚伟⼤之⼈格,⽽有⾼尚伟⼤之⽂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学史上最伟⼤的诗⼈,并且将他们的思想、⼈品、学问、才华、待⼈接物、⽴⾝⾏事,看成浑然⼀个整体,是有⼀定道理的。更⾜称道者,作为⼀个封建时代的⽂⼈,苏轼⾝上,既⽆头⼱⽓,⽆⼭林隐逸⽓,亦⽆以富贵骄⼈⽓,⽆忠⾂孝⼦⽓,⽆⼤作家架⼦⽓;既⽆⼤⾂杜门思过之态,亦⽆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可以⽤?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敬如⽗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有⽭盾的王安⽯、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情、与王弗的⽣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活中的每⼀个⽚断,⼏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榜题名时,他由第⼀变成了第⼆,却反⽽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被贬黄州,却反⽽出现了创作的黄⾦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
被⼈们万⼝流传,历久⽽不衰……
在为⼈上,苏轼在⼏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节和独⽴⼈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地,造福⼀⽅,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态度上,苏轼即使在⾝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的巨⼤成就,由于他更多的⼈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的爱戴⽽有⼝皆碑;更由于⽣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然⽽然,学⽣们在作⽂时,也往往喜欢⽤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了中国的⽂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不息的⽂化创造和传承。
让我们以苏轼得⼀⾸词——《定风波》,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逃⽣,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还失去了⼈⾝的⾃由,他知道,⾃⼰已⾝陷绝境。但是,从天⽽降的巨⼤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骤⾄,盖顶⽽来,穿林打叶,声声⼊⽿。苏轼
⼀⾏⼈,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倍感狼狈,⽽东坡却似浑然不觉。⾬⽔,浸透了他的⾐服,浸湿了他的全⾝,然⽽,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尚未停,⽽⼀⾸《定风波》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之畔永⽇⽆⾔地伫⽴,凝视江⽔中那寂寞削瘦的⾝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孤独的我常感到⼀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灵⾥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当⼣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声⽆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的七⽉来到这⾥,昔⽇的秋⽔已⾮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了滔滔的江⽔,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襟,熊熊的烈⽕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跳与呼吸。
⽽今夜,我⼜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
是千年前的江⽔,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不到它⼀丝⼀缕的痕迹。⽽我的⼼,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空灵。
⼀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上泛起⼀圈圈的涟漪。我的⼼仿佛被⼀只天外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连串的轻⾳。三⼗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由快乐地嬉戏。⼗九岁上京赶考,⽂章震动天下,⽂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朋友,⾃⼰被下放黄州……妻离⼦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
凉风阵阵,我从⽆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明⽉,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然的情思在我的⼼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然之间,我选择⾃然。在官场与⾚壁之间,我选择⾚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