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看《红楼梦》诗词英译的风格再现
摘要:本文以三美论的视角对《葬花吟》杨、霍两种译本的比较,论述了《红楼梦》诗词翻译风格再现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意美 音美 形美 风格再现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更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包含的近200首诗词曲赋,不仅丰富了全书的古典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和实现人物性格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谈红楼梦的翻译,不能不考虑诗词曲赋的翻译。而诗歌对翻译是存在拒绝性的,诗歌的可译与否也是中外学者争议多年的议题。英国诗人雪莱在 《诗辩》中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译诗之难不在语言,而在于风格的再现。如何翻译好《红楼梦》诗词,如何更好的实现诗作的风格再现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透过评析杨、霍两种译本的异同,也可为我们更好翻译红楼梦诗词提供直观可鉴的经验。
一、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
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是风格研究,同样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就是诗歌的风格再现。这不仅仅涉及到诗歌本身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是对诗歌总体鉴赏,甚至需要对诗人本身进行人格分析。
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即语言层面的理解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翻译。进而由丰富的意象组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某种意境多次出现或者诗人的诗作存在统一的意境,译者通过翻译实现了这些意境的完整统一,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诗歌翻译达到了风格再现的高度。如此语言意象意境风格这个诗歌翻译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的递进关系便形成了。
二、三美论与诗歌翻译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原文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把这个学说移植到翻译理论中,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的三美论,即:第一,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
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中国翻译界在谈及诗歌翻译时大都借用许先生的三美论。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去把握诗歌翻译。我们将以《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做的《葬花吟》的杨、霍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探讨《红楼梦》诗词英译风格再现的准则和方法。
三、译文对比评析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风格再现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且复杂的议题。《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曹雪芹在小说中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颇受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影响。《红楼梦》诗词更突出的地方在于每一首都融入了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同其他古典诗词相比,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翻译好这些诗歌对于整篇作品的翻译是极为重要的。而风格再现需要准确真实的传达原作的意境,且诗词的意境依赖于意象的组合,但也并非完全如此。由于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诗句排列往往具有跳跃性,意境也往往是多重而含蓄的,这使得诗歌的英译难上加难。《红楼梦》诗词曲的翻译对选词和句子结构的要求很高。然而正如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庞德(Ezra Pound)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儿地浸泡在意象之中,甚至说每个汉字都具有其独立完整的意象。诗歌翻译最后总能归结到一个重点那就是意象的翻译。
《葬花吟》是《红楼梦》诗词曲中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它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重要作品,也是林黛玉自做的诗谶,浓缩了她的全部哀音。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诗的艺术形式是初唐抒情歌行体的仿拟,用词简明,节奏声韵回环凄婉。只有把握好原作这个突出的风格特征,才能在翻译中良好再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带给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1、意美再现解读
《葬花吟》中表现出来的忧郁、哀伤、凄恻、愤懑、孤傲和颓然等意境是 与诗中特有的意象分不开的。这些意象动静皆有,或象征,或比喻,美感错落有致,情绪跌宕起伏,因而翻译出意象之美,是做到意美的关键所在。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Poetry is simply made of metaphor.比喻是最重要的诗歌语言,而诗歌比喻化的过程通常是诗歌意象形成的过程。
以第一节诗为例:
花谢、红消、游丝、落絮几个暗喻的意象写出了黛玉对自己哀伤绝望的命运慨叹,杨译的
选词为:blossom fadethe faded red the gossamerthe willow fluff;而霍译则选用了:blooms fade,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floss。二译本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注重细节,采用等化手法,力求保持原诗的意象和意境之美,特别是the faded red 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后者采用浅化原则,采用更贴近英诗韵律的形式和句法,忽略细节,在目的语中 寻恰当的词语传递等同的情感。春榭和绣帘二词象征闺秀女子及其住所,静态的意象为读者营造林黛玉哀怨自伤的气氛。绣帘一词,杨译是embroidered screen,而霍译则为 curtained door,相比而言,前者更符合作者表达意图,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一致,也更能再现原诗意境。
2、音美再现解读
原文为仿古体诗,共13节,每节4句,7字一句,对仗工整,(第十节后两句为3+5字反问句式),每节诗的韵为AABA(第十三节为ABCB),分别有an, u, ei, ing, i, en, en, un, un, ou, iu, ang, i等低沉的半开口音节,而非响亮轻快的韵,凸显了林黛玉哀婉凄凉的心情,在音韵上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诗文相得益彰,文采卓然。杨译采用ABCB的格律,四行一节,而霍译则采用了AABB的格律,也是四行一节,但二人译本的风格迥异,杨译读起来给人凄楚悲凉之感,而霍译则平实寡淡,甚至语调轻快,与原文意味相去甚远。
以第七节为例:
原诗中的杜鹃重门青灯冷雨,等词语塑造了孤寂苦闷的心情,杜鹃无语可以理解为林黛玉哭泣过后的泪尽心灰。比较两家译文,杨译虽然在音韵方面不及霍译,但译文所营造的氛围更贴近原诗,可以说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的意境特征,杜鹃无语译作cuckoo is silent ,比霍译的the cuckoo sings no more.静态描述式的语言明显优于动作强调式的语言,在情景创设的功能上尤为如此,中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的意境美,言外之意比较多,同样的意思,表达不同,以为便会有偏差。再比如,重门霍译为 goes in at door就是指简单的进门之意,明显不如杨译的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所能传达的静态气氛。
3、形美再现解读
红楼梦诗词鉴赏
虽然三美论将形美放在第三位,然而对于诗歌的翻译,形似还是相当重要的,诗的翻译应该像诗,这对红楼梦诗词是很重要的,对比杨霍两种译本,二人都是以目的语英语中的诗歌形式来翻译《葬花吟》的,通篇比较,霍译在音韵和格律的应用上明显优于杨译,然而许先生的三美论也特别强调过,要先意美,音美才可考虑形美,综合上述评析,我们不难看书霍译在意象的传递意境的塑造方面略逊于杨译,因此即便形美做到了,对于翻译《红楼梦》诗
词本身而言,却显得是一种遗憾了。
通过《葬花吟》杨霍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结合徐先生的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原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虽然对于翻译具有拒绝性,然而并非不可译。《红楼梦》一书中含有大量诗词,一方面丰富了作品本身的古典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不同角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形象化深刻化的作用,当然,也增大了翻译
这部作品的文学难度。译好这些诗词曲既需要语言层面的准确理解,又要忠实传递意象,并尽量创设对等的意境,从而再现作品本身甚至作者本人的风格。二个译本并无优劣之分,都是意美、音美、形美的结合体,相比较而言,杨译更适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霍译令英语阅读者感觉不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屏障,更加利于如《红楼梦》这样的典籍作品在英语读者中的传播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顾正阳,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
2. 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冯庆华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英诗汉译学》,黄杲炘,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三美论观照下的《木兰辞》两译本片断析评,李清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2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