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
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
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
长亭送别翻译一、《西厢记》简介
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两人历经多重磨难,终于如愿以偿走在一起,然而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然极力反对张生进京赶考,然而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无能为力,无法留着心上人,其心理十分伤痛。此外,莺莺既怕张生没有取得功名不敢回来,又害怕他一举高中,停妻再娶,其内心处于十分纠结和矛盾的状态。作者王实甫用他那含蓄蕴藉、带着感伤的情调和清丽彩的个性化语言,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莺莺这些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一折也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从表演艺术而言,《西
厢记》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因素,譬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因此,我们要鉴赏戏曲语言艺术,也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西厢记》作为一部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且独具魅力的作品,不仅仅是传颂我国古典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包含语言文化艺术价值的诗作。因为这部作品本身是包含我国古典文化的风格与面貌,又具备了一部爱情抒情故事应当有的花前月下、诗情画
意的环境情境。当然,这些都需要归功于作者精湛、优美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自作品诞生以来,无数前人学者也曾对该作品进行了主观客观的评价,也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即如徐复祚曾在《曲论》中指出:“字字当行,言言木,可谓南北之冠”。本文即就《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点进行相应的探讨
二、《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1、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
与传统词曲意义相比,《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语言满足古典韵律特点,让读者能够朗朗上口,同时又蕴含了戏曲语言的直白易懂、灵活深刻,而诸多的口语运用,也让整部作品独具特,特别是其中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特点,加上生动的描绘,往往会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即如该作品的开头,主要是对莺莺的离别之苦恨的描述,她的开场白便是“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悲欢聚散一杯酒,南
北东西万里程。”而这句话无论是在描绘事物还是表达感情方面都透出了强烈的诗情画意表现,然后就是三部曲子的表现,第一部,名为《端正好》,主要是表现深秋万物萧条的场景,主要体现出一股悲凉、凄清的氛围,而且也将全作品的“送别”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名为《滚绣球》,主要的表现手法便是由景入情,其中“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便表现出了当前的秋景带动了莺莺所具有的忧愁。而“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则不仅仅表现出了其中的景,更是将情融入了景中,将莺莺所希望情人留下来的无奈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而其后莺莺与张生不愿分离的场景则由“马儿逸逸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表现出来,其中“马儿逸逸的行”则主要将张生不愿离开莺莺的情感借由马儿慢慢的走展现出来了,而“车儿快快的随”也表达出张生希望在看到莺莺的意愿以及莺莺想要在追上张生的急迫心情。“逸”与“快”两个相对的词,将张生与莺莺那种恋人离别的缠绵悱恻表现的慷慨淋漓;第三部,名为《叨叨令》,此时莺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则应用串迭词和排比句式强烈的将莺莺具有的怨气酣畅淋漓的描述出来了。并且《长亭送别》的结束两部,其唱词的内容也是诗意满满。第一,便是《一煞》将深秋郊外黄昏的常见应用夕阳西下、秋风瑟瑟、点点烟雾点缀而出;第二便是《收尾》主要将莺莺的希冀通过“四周山中,一鞭
残照里”隐隐约约的描述出来,不仅仅表现出凄凉的景,将莺莺破灭的情感随着马儿消失了
2、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西厢记・长亭送别》在当前文学中,已经作为离愁别恨的代表作,其人物的情感通过语言表现的较为形象和具体。其中“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子,挣端一个状元回来者。”老夫人的话语便将其嫌贫爱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化,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则将莺莺小女儿恋爱的形态表现的比较个性化,表现出了莺莺对书生张生的喜爱。“小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夺一个状元。
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则将张生诚恳、坦率的性格展现出来了。总而言之,《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主要利用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将里面不同人物具有的性格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了,通过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转变详尽的描述出来,进而将人物形象化、个性化
三、结语
《西厢记》是一部非常出的诗剧,具有非常明快的抒情节奏以及诗情画意的意境氛围,这些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非常优美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强烈的艺术魅力以及对古今的深远影响,也是同作者王实甫本人高度的语言魅力和成就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