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
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品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概念形成
 
【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并引导学生从仪器、操作、试剂量控制等方面,分析2个小组在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组织】综合分析2组实验方案,梳理测定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要限定的前提
【提升】由上述四限定,分析得出固体溶解度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某种溶剂中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并由此引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小组讨论,并用简单实验装置图在学案上记录实验思路
 
2个小组交流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倾听,分析与本组实验设计的异同、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①温度 ②溶剂量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
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得到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分析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依据上述方案,提升总结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并得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概念理解
 
 
 
 
 
 
【问题】如何正确理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问题】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是什么?
 
 
【设问】通过给定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疑】你能通过表格数据,读出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讲解】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讲解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和概念,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含义
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得出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
控制:①一定温度②100g水中③饱和状态三个变量,
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溶质质量
通过表格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相关的信息
 
体会表中数据准确可靠,但数据不够齐全
体会反映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加深对固体溶解度四要素的理解和对溶解度概念的把握
 
 
 
 
提取表格信息,并为引出溶解度曲线打下基础
体会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的各自优势
 
 
明确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概念理解
 
 
 
 
【组织】根据学案中表1数据,任选2种物质,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组织】学生展示绘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设问】曲线交点(A点)的含义?在曲线上的点(B点、C点)含义?不在曲线上的点(D点)表示的含义?
【设问】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大小
 
【展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整合分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任选2种物质,在坐标纸上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观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2条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结合对交点的分析,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分析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类型,并记住代表物质
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根据图像,分析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图像,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归纳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类型
 
 
 
 
概念应用
【设问】小兵同学发现家里的蜂蜜在冰箱里放了一个月后,原本质地均匀的蜂蜜居然结晶了!为什么呢?如何使结晶的蜂蜜恢复原状?结晶后的蜂蜜还能食用吗?
【设问】我国青海湖地区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说法。
你能解释原因吗?
思考,由问题情境分析蜂蜜中的糖分结晶的原因和恢复原状的方法,从结晶过程中物质是否改变的角度分析结晶后的蜂蜜能否食用
 
结合结晶方法和问题情境分析冬天捞碱的原理
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可以由现象倒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溶解度》学情分析
                                  (一)
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之前已掌握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基于以上的基础引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过举例让同学们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四因素加深理解。从而引入溶解度曲线,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画溶解度曲线、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用生活中的几个小实例引入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效果分析
收获: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