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二  元素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 课题分析(教学难点重点)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学生能够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微观领域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在原子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教学重点 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在分子和原子,原子结构之后,设置在化学式和化合价之前,所以说元素概念的形成是要基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而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又要基于对元素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后,每个单元的学习都会用到化学元素的知识。如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说这个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这个课题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材中
有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的概念,2、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的分布4、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元素的
教学可以沿着元素的本意,化学元素的定义,元素观的思路这样来进行,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个概念。
三、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三大部分进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
          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
物质名称
原子种类
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
氧气(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过氧化氢(H2O2
九年级化学上册
物质名称
原子种类
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
氮气(N2
二氧化氮(NO2)
尿素[CO(NH2)2]
硝酸(HNO3
<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讨论> 见课本71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
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思考>为数不多的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这么许多物质呢?
2.元素符号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一化学变化
用中文表达:          +    氧气        氧化镁
用英语表示:magnesium    +  oxygen    magnesium oxide
用化学用语表达:Mg      +    O2            MgO
通过以上表示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化学都要学习这套语言。不同国家的化学家们合作和交流也要用这套语言。
<拓展视野> 阅读课本73页资料。联系查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讨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三、元素周期表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活动与探究> 课本74页。
四、本课小结:
<学生活动>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