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有刺激性⽓味的⽓体
蒸发⽫上⽅产⽣⽩雾
⽩⾊粉末减少⾄消失
有使澄清⽯灰⽔变浑浊的⽓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氧化碳
反应物⽣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中,将蒸发⽫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种,中间可⽤“+”连接。在“”上⽅标注反应条件。
⼆.化学指导⼈类合理利⽤资源:
氮⽓(N2):性质:⽆⾊⽆味⽓体,难溶于⽔,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反应,本⾝不燃烧,也不⽀持燃烧。
象②导管内液⾯上升
原①钉与⽔、氧⽓反映产⽣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体减少,⽓压变低,⼤⽓压把⽔压⼊导管内
氮⽓的利⽤: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作保护⽓。如⾦属焊接,充⼊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品包装袋延长⾷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醉的条件下做⼿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航天飞机的防热⽡等,都是应⽤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蜡熔化、⽔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锈、⾷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有化学变化⼀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放出⽓体和⽣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状态、⽓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发⽣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7
蜡烛燃烧:
点燃
⽯蜡+ 氧⽓⼆氧化碳+ ⽔
O2 CO2 H
O
2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
2、产物:⼆氧化碳和⽔
检验:⼆氧化碳——在⽕焰上⽅罩内壁涂有澄清⽯灰⽔的烧杯(变浑浊)
⽔——在⽕焰上⽅罩冷⽽⼲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珠出现)
⽔的验证:⽤⽆⽔硫酸铜,现象:⽆⽔硫酸铜变蓝
CuSO4(⽩⾊)+ 5H2O === CuSO4·5H2O(蓝⾊)
3、物理性质:⽩⾊的固体,密度⽐⽔⼩,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的固体,密度⽐⽔⼩,不溶于⽔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的⽕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凝
固。
②⽊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成了⽔,其中含有H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
⽣成CO2,该⽓体能使澄清⽯灰⽔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 元素。
④⽩瓷板上有⿊⾊粉末出现,是炭⿊颗粒,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 元素。
⑶燃烧后:有⼀股⽩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化后的蜡烛蒸⽓被点燃。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 空⽓的成分(按体积)
N 2—78% O 2—21%
稀有⽓体—0.94%
CO 2—0.03%
其他—0.03%
氮⽓:⽆⾊、⽆味的⽓体,不溶于⽔,不燃烧也不⽀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 空⽓中氧⽓体积的含量测定
红磷的燃烧点燃原理:
红磷 + 氧⽓五氧化⼆磷
P O 2
P 2O 5
注意:五氧化⼆磷(P 2O 5)是固体,不是⽓体。
现象:产⽣⼤量⽩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室温,然后打开⽌⽔夹,瓶内进⽔约占五分之⼀体积
1
5
,(剩余⽓体不⽀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
误差:少于 1
5
红磷的量不⾜,会使氧⽓不完全消耗;集⽓瓶为冷却⾄室温,就打开⽌⽔夹;装置漏⽓;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于 1
九年级化学上册5
⽌⽔夹没有夹紧
没及时塞上橡⽪塞
可燃物要求:⾜量且产物是固体且不和空⽓中的其他⽓体反应。装置要求:⽓密性良好
探究:①液⾯上升⼩于 1/5 原因:装置漏⽓,红磷量不⾜,未冷却完全,有残余氧⽓。
②能否⽤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中燃烧能否⽤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体,不能产⽣压强差
实验: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加热⾄完全烧焦。烧焦后,都得到⿊⾊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碳,说明它们都还有碳。
空⽓中氧⽓含量的测定实验:
3.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在实际⽣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并不存在,当其中杂质成分含量极少时,即可认为是纯净物。同素异形体是混合物
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如⽩磷和红磷。
(2)空⽓的污染及防治:对空⽓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体(CO、SO2、氮的氧化物)等
⽬前计⼊空⽓⾸要污染物的有 SO2、NO2 和可吸⼊颗粒物等。
(3)⽬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昂温室效应:主要是CO2,(CH4也有⼀定的作⽤)
酸⾬:NO2、SO2⽩⾊污染:塑料垃圾等
空⽓成分的发现:舍勒和普利斯特利分别制得了氧⽓,拉⽡锡第⼀次明确提出了空⽓是由氧⽓和氮⽓组成的。空⽓中含有氦氖氩氪氙等稀有⽓体。
稀有⽓体
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途与制法
物质的性质与⽤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如⾦刚⽯是⽆视透明的晶体,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于制造⾦刚⽯。⽽⽯墨为⿊⾊质软的固体,⽤于⽣产铅笔芯。⽯墨还是⼀种能导电的⾮⾦属,常⽤作电池的电极。⽽他们都是碳元素组成的。
【思考1】蜡烛燃烧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
答案及解析:既包含物理变化⼜包含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成了新物质,所以说是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变短了,所以也包含物理变化。
【思考2】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哪个是化学变化、哪个是化学性质?
答案及解析:酒精燃烧,这是⼀个过程、⼀种状态,所以是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是酒精这种物质的⼀种性质、能⼒,所以是化学性质。
3.描述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眼看、⿐闻、⽿听、⼿感等⽅式得到实验的现象。(注意:描实验述现象时不可说出⽣成物的名称)
4.性质决定⽤途: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们利⽤其创造对⼈类有意义的物质。
例题精讲:
【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药爆炸
B.⾷品变质
C.⽔分蒸发
D.酒精燃烧
答案:C
解析:其余三种都有新物质⽣成,“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这六种物质变化现象都是物理变化,没有⽣成新物质。
【例题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关的是()
A.⽕上浇油
B.百炼成钢
C.⽟不琢不成器 D 死灰复燃
答案:C
解析:此题易误选B。“百炼成钢”的过程中除去了过量的碳,这是利⽤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上浇油和死灰复燃也都是体现物质的可燃性;⽟不琢不成器的含义是⽟器需经打磨才能改变其形状,成为⼈们所喜爱的形状,这是⼀个物理过程。
【例题3】阅读下列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四个
概念填空。
硫是⼀种淡黄⾊的固体(属),把块状的硫研碎(属),取少量放⼊燃烧匙内,将燃烧匙加热,硫熔化成淡黄⾊液体(属),继续加热,硫在空⽓中燃烧(属),⽣成的⽓体有刺激性⽓味(属),说明硫具有可燃性(属)。答案: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例题4】(2010,汕头)下列物质的⽤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铝做导线
B.⽤⾦刚⽯切割玻璃
C.⽤活性炭作净⽔剂 D ⽤氮⽓作⾷品包装袋的填充⽓.
答案:D
解析:ABC 三个选项分别利⽤的是导电性、硬度和吸附性,这些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D 项利⽤的是氮⽓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稳定性,这是化学性质。
【例题5】(2010,烟台)下列四个短语中,其原意⼀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花⾹四溢
B.海市蜃楼 C .蜡炬成灰 D.⽊已成⾈
答案:C
解析:蜡烛燃烧,典型的化学变化。花⾹四溢是扩散过程,物理变化;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物理变化;⽊已成⾈,是把⽊头通过⼀些制作过程变成船,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
【例题6】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可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的糖和⾷盐;(2)⽩酒和⾷醋;(3)⾯粉和洗⾐粉;(4)铜丝和铁丝。
答案及解析:(1)味道(2)⽓味(3)溶解性(4)颜⾊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需要进⾏化学实验
1.常⽤仪器(P137)
蒸发⽫⽤于少量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