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  分子原子
襄樊市三十一中  吴光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理解并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现象,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微观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
1只大烧杯、4只小烧杯、1个药匙、1 个废旧注射器(带胶帽)、酚酞试液、
浓氨水、水
五、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六、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
八、教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诸如,湿衣服能晾干,并且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金秋10月,走进校园,一股桂花的香气就扑面而来;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过氧化氢能分解出水和氧气等等,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为什么吗?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些现象的解释都需要“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帮助我们。
讲授:科学证实,物质确实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3-6、图3-7。从这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分子、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一分钟,分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总结:分子、原子都很小,并且分子、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还有什么性质呢?
活动与探究(一):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有什么变化。
现象:无酚酞溶液变红。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无变红
无变化
解释
氨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又运动进入了烧杯A
氨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但不能透过烧杯进入B
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地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二):
取一支注射器,把活塞抽到尽头,在尖咀处套一个小胶帽,然后用力推,有什么感觉?取下小胶帽,吸满水,再用力推,又有什么感觉?
    现象:推空气时,轻轻一推就推动,而推水时就很困难。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所以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很难被压缩。我们熟知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这些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间的间隔遇热时增大,受冷时缩小的缘故。物质的状态变化也与它们分子间的间隔变化有关。
讲授:科学实验证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1 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如图3—10所示。水变成水蒸汽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是因为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因此我们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讲授:水电解时,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
是重新组合而已。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讨论并比较: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教师应及时引导并给予评价)
练习: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糖块放到水中过一会儿不见了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3、夏天,轮胎容易发生爆炸
九、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十、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优点是利用身边常见的现象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书本上的活动与探究、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等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感悟化学道理,采用引导、分析、比较、讨论等教学法得到分子、原子的定义及不同点。
困惑的是编者的本意是淡化概念,可是本节课自始自终未明确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这样是否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