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族清明祭祖的日子,一般定在清明节后一周的周六,这样既不错过清明时节,又可以错峰。但是如果家里有人去世,翌年就要在清明节当天拜山。
清明节日记300字左右
奶奶去年仙游,所以今年我们一族的兄弟就要排除万难,在拥挤的清明节当天祭拜先人。
我们祭祖需要一整天。上午要去三个墓园,下午就要踏遍老家的山岗。上午分别去拜祭我的爷爷奶奶,还有爷爷的两个兄弟。他们分别安葬在三个墓园。下午在老家的山岗拜祭的仙人就比较多了,除了我的曾祖辈和曾曾祖辈,还有两个我爷爷比较早逝的兄弟。我小时候政府还允许土葬,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不让了,所以才导致现在分为上午下午两个不同的拜山环境。
墓园的拜祭比较简单,因为限制很多,能做的很少。就是到了之后做一下清洁,摆上供品,烧一些香和元宝(有的墓园连元宝都不让烧),念一下祖先保佑,不够(纸)钱回家拿之类的话,就结束了。
而上山的拜祭就复杂很多。因为早年比较穷,土葬都没有墓碑。而由于特殊年间没有记族谱,几代人下来虽然都知道先人叫什么名字,但都只知道读音而不确定是哪个字,所以也不好立碑。
因此现在我们拜的祖坟都只是一个土坟。一年下来,土坟会被许多植物覆盖,所以祭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祖坟。这里的“修”不涉及任何钢筋水泥,纯粹就是拿着锄头和土铲把表面的植被铲掉,随后在附近取土恢复土坟的大致形状。在坟头的中间和半圆形的两端,每处要用土压住一份红面白底的几张纸组成的“山白”。做完这一切,才在坟头和后土摆上贡品,烧香化宝,重复在墓园做的那一套。
比较有地方特的一个环节就是离开之前所有人要吃甘蔗,再把蔗渣吐到坟头上。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其他人也不知道,但这是代代相传的规矩,而且这还是周边地区都遵循的规矩。在南海和顺德的墓园里不仅供品有很多甘蔗,地上也能看到很多蔗渣。所以不要看到地上的蔗渣就认为这是没有公德,这只是土葬传统的一种延续,只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评判标准。墓园的清洁工对此见怪不怪,因为他们大概率也是本地人,懂得此举背后的意义。
往年完成拜祭一处祖坟,我们都会在坟头上点燃一串炮仗再离开。现在防火要求很严,所以也没人敢烧了。今年拜山能看得出政府为了防火真是投入了不少。除了每个上山口都派驻人员值守防止有人带衣纸上山,我还发现整条山脊都贯通着一条消防水管,真是舍得投入。我们原本要沿着山脊走一条崎岖险窄的小道,现在沿着消防水管走轻松了不少。
清明节的防火有两难之处,一方面要最大程度维护民俗,另一方面要控制火灾风险。人多是很难管的,特别是物质条件好了之后,攀比之风易盛。原本烧点衣纸就可以了,后来有人卖纸扎别墅和纸扎仆人,烧起来的火就不止旺那么一点。可能是为了一视同仁或者管理有效,后来又只能一刀切把所有焚烧纸类的东西都禁掉,这又有点走了极端。
另外,早些年大家听说政府想把这座安葬了很多先人的山岗改造成公园,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对。如今房地产退潮,大家的祖坟应该能保住了。我有一个比较邪恶的问题给老乡们:你们是愿意保住祖坟还是愿意自己的房子一直涨下去?不行,这种问题太邪恶,人性是不能挑战的。
我们家族的一帮兄弟分工合作,一切祭祖的流程都很顺利。在拜祭的间隙,大家聊到拜山这项活动的传承。父辈们说到他们从小也是每一年都得上山祭祖,而且他们的父辈对祭祖的每一个流程都非常认真。所以他们对我们这一代的寄语,就是必须要把这项传统延续下去。我当然会尽我所能每年都会去拜山,而且要学会更熟练的运用锄头和土铲。因为很明显父辈们用起农具要比我们熟练多了。
但是有一点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传承下去,就是我们家只允许男丁祭祖。朱梦梦刚和我结婚的
时候得知这一点觉得不可理喻,但是当她知道了拜山的全流程,还有见到我们一个个男丁满身泥垢一脸疲惫地回到家里之后,就觉得这个传统简直就是在保护女性。
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选择相信我在祖先的目前跟他们说的话,他们能听见。今年我向他们禀告了暖暖的出生,以及祈求他们保佑我爸的健康。就跟过年大家说吉祥话一样,其实都只是主观的愿望。但是祭祖就是让后人不断地追溯着前人的脚步,来到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祖先面前追忆前人的故事。年复一年,后人慢慢也会变成先辈,也终有一天会入土。我们在祖先的坟前亲身感受到在世世代代的循环,就不会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
愿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们才需要在清明当天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