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中心”的哲学理念及其意义
陈怡飞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了译者的中心位置,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一切“矛盾”的总和。“译者中心”
作为翻译本体论问题中的核心理念,其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东方哲学理论的影响并成为自身理论依据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其蕴含的思想理念及其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译者中心的思想内涵。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翻译生态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适者生存英语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1-0133-02
1引言
生态翻译学将生物进化论融入了翻译学科的研究当中,是从生态学的维度来对翻译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其理论联系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且立足于宏观的生态理性,突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禁锢,但是同时又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依托,对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根本的阐述,这也是其理论创新之处,其主题概念是翻译的适应与选择,主导方法为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核心理念就是以译者为中心,充分强调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同时认为译者是一切“矛盾”的总和。生态翻译学框架下基本问题的论述都与译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如何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译者如何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等问题,都是围绕着译者所展开的。本文旨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分析译者中心的哲学内涵,从而映射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2译者为中心的实质
在中西方传统翻译学的研究探讨过程中,原文的作者往往处于中心的地位,一切的翻译工作都围绕着原文的作者展开,但是译者却往往得不到重视,被放到了从属的位置,译者的形象常常被比喻为“仆人”,可见其地位非常尴尬。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译者必须绝对忠实的传达原作者的意图,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内容,不能允许出现译者的个人观点以及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及自身的翻译风格,同时译者的主
体性也得不到承认。这种尴尬的状况持续了很久。生态翻译学说的出现缓解了这种状况,成了译者的福音。
生态翻译学明确地肯定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联通融性,强调了翻译的实现就存在于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中,源于文本生命,适者长存与译者生存之中的翻译活动,从而摒弃了微观层面上的单一模式的传统翻译论思想(罗迪江,2017)。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认为,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被淘汰的生物都是不适应环境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同时,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翻译生态学就是以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赋予了译者更大的权力和自由,“译者为中心”的理念也顺应而生,翻译生态学者希望通过译者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来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和平稳定,创作出更好的译作。由此可见,“译者中心”是根植于胡庚申(2004)
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发展于胡庚申(2013)的“生态翻译学”,
是在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中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探讨与研究。可以说,译者中心思想的建构既是译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生态翻译学发展的进一步表现。受到译者中心思想的启发,国内的众多翻译学者也纷纷加入到了译者中心的研究当中,经过他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实践,为译者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明确地把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关注译者在生态环境
中的作用,相应的各个生态翻译学因素都与译者相关,其中强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与译者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最终达到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总之,以“译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突出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并运用适者生存的法则制约“译者中心论”的翻译行为等观点直指翻译实践,使得这种全新的视角区别于以往的各种翻译理论(李亚舒,黄忠廉,2005)。胡庚申(2004)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一定义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至关重要性,译者也只有适应了翻译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就会遭到淘汰。译者中心的实质也就是要求译者对翻译内容负责,使翻译活动回归翻译本身。这样一来,译者与文本,翻译生态和翻译作品就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落”生态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素也是译者在发挥主题性时要充分考虑的,译者对原文理解得再好,译文译得再漂亮,如果得不到读者的接受,翻译工作还是没有做好(谢志辉,2017)。从译者的功能来看,译者即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译文是否被读者所接受,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翻译作品,译者也要考虑运用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例如在翻译儿童故事时,其阅读体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小的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年龄特点,尽量使用一些基础词汇来进行翻译,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儿童的阅读特点来进行翻译,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恰当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最终达到译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3译者中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
生态翻译学理论诞生于中国,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与中国人民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译者中心的思想也同样
收稿日期:2019-02-08修回日期:2019-02-27
作者简介:陈怡飞(1996—),男,河南西平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翻译研究。
133
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2019年6月
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从人的普遍性出发,把人本身放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儒家推崇“人本意识”,所谓的“人本意识”,就是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价值。儒家思想中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和“己达”为前提。孟子曾经提出“道惟在自得”,认为求道没有别的捷径,唯有自身不断的修行和领悟。这些理论把人本身放到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是对人自身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肯定,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便是翻译过程中的中心,译者本身也是翻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只有译者不断地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才能够不断的
译出合格的译品,翻译的价值也是通过译者不断地对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产生的结果。
分析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理论,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互补”和“和谐”,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则在于人们的直觉智慧以及对万事万物内在和谐性的洞察和把握,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规律,同时加以运用,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翻译研究工作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不被淘汰,译者就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同时不断地做出自身的适应和选择。
4译者中心的意义
本质上说,译者中心体现了翻译思想的人本性论。生态翻译学把译者放在了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位置,这是在众多传统翻译理论基础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与其他传统翻译理论的根本不同之处。它聚焦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译者,不仅仅指的是翻译人员,还包括作者,读者,出版者等参与到翻译过程中的所有人。当然译者在其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译者作为源语的读者,接受者和传达者,他必须对翻译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并且充分理解原著作者的思想意图,同时与读者的思考角度相结合,充分发挥起主导的作用,从而进行不断地适应与选择,做出最恰当的译文。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与选择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少,这个过程也就是翻译的过程。同时,译者也只有进行不断地适应和选择,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维持翻译生态的相对稳定。应当注意,译者与文本生命,翻译存在,翻译生态,译文生命,彼此之间的原初的存在关系不是强迫性和控制性的,而是共生互存与
通融和谐的(罗迪江、盛洁,2017)。可见,译者中心并非是绝对的把译者放在一个神圣的位置,进而忽略掉了其他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因素,而是强调通过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思考创造能力,进行合理的翻译,翻译作品与译者,读者以及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联互通的,翻译作品与翻译生态圈中的各个因素也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译者中心是生态翻译学中最基本的翻译理念,标志着翻译理念由“原文中心”向“译者中心”的转变,这也是翻译发展史的大势所趋。译者中心与译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相对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胡庚申
认为译者作为“原文-译者-译文”三元关系中的一级,不能受到“遮蔽”,而应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核心地位”(罗迪江,2018)。诚然,一切的翻译行为都由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没有译者,就没有翻译的作品,离开了译者,翻译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原文,译者和译文”的关系中,只有译者是具有生命力的,原文与译文都属于非生命体,译者同时也是读者和作者,其翻译的原始目的就是译有所为,同时也只有译者才具有适应与选择的能力,可见把译者作为中心是非常必要也是合理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译者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原文,译者和译文三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翻译观点。“译者中心”的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位置,也说明了翻译最终是要回归到译者主体。“译者中心”的理论发展至今,平衡了“原文中心”和“译文中心”的这两个极端的观点,同时也充当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其促进了翻译研究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平衡,并且
构建出了“翻译生态”这种新型的生态科学模式。在生态翻译学的模式中,译文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产物,如果没有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的过程也就无从谈起,在译者不断的“适应”与“选择”中,翻译生态环境趋向稳定。
5结语
译者中心的思想作为对西方译论视域下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的超越,其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译者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中心,只有紧紧地围绕译者,才能创作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作品,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进行适应与选择,从而进一步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这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译者中心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和译文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同时译者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把译者作为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使译文、译者与翻译生态达到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与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罗迪江.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J].重
庆工商大学学报,2017(6):109-114.
[3]罗迪江,盛杰.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分析及其本体论
立场[J].外语教育研究,2017(6):55-60.
[4]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中心”的人本论性[J].外语
教育研究,2018(5):56-60.
[5]李亚舒,黄忠廉.别开生面的理论构建——读胡庚申《翻译
适应选择论》[J].中国翻译,2005(6):95-96. [6]谢志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J].长沙大学学
报,2017(3):103-105.
【通联编辑:梁书】
134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