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扬州市广陵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幸福.
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面对现在社会上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和部分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宠爱,很多孩子变得脆弱、任性,不会感恩,不会感受幸福,理应享有的学习生活幸福感严重缺失.
近年来,在教育人本化理念指引下,学生的幸福感逐渐被重视起来.很多学校提出“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地发展”、“切实为学生享有教育幸福和一生健康成长服务”等关注学生感受的理念.学校德育领域也出现了关注学生幸福体验的多种教育主题.一个童年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满足的人,应当更容易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小学生幸福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我们期望从对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中寻求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教育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人类丰富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我校近年来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体验,通过构建高效低负的快乐课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快乐广陵”,营造快乐的校园氛围,并创设德育课程“爱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爱、感恩、宽容的情感教育.这样的探索为新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的界定
我们研究中的“学习生活”定义为在学生的校内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学习生活的延续,比如,在家庭中学习活动的延续,进行社会实践等等.“小学生幸福感”是指小学生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由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综合构成.本课题强调通过
各种有效策略,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幸福感的教育环境,强化小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并为探索幸福感与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实验,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一切有利于儿童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满足学生生命健康幸福成长的需要.
2.本研究以小学生为样本,探索儿童幸福感的现状,探索增强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策略,以促进幸福感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中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创设科学的幸福体验教育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实验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幸福最早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后期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倍受重视,主观幸福感也逐渐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发展非常缓慢,而且大多集中在老年心理学领域.截止目前,关于少年儿童幸福问题的研究较少.主观幸福感至今还很少放在教育学框架中开展研究,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即使有初步研究,也主要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我们相信,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必将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制度建设,保障课题顺利实施
为了本课题能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开题不久,课题领导小组就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学校还专门邀请了夏心军、朱彤、汤雪峰等有关专家引领、指导课题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高素质的课题组教师体是课题研究质量的保证.为此,学校分层开设了一些校本培训班,如“课题组新秀研讨班”、“骨干成员提高班”和“核心成员研修班”等.再加上讨论、沙龙、外出学习等一系列学习培训,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技巧,夯实了课题研究水平.
(二)重点探究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培养策略
幸福成长1.结合“爱的教育”培养幸福感.以我校德育特课程“爱的教育”为载体,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成长的活动形态,为学生营造身心健康发展的土壤,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爱和关怀,使校园生活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幸福感体验的“精神家园”.
教师层面:弘扬师爱,让学生沐浴幸福.教师层面的德育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从爱学生——奉献大爱、爱事业——追求更好、爱自己——享受快乐这三个方面展开,通过“爱生模范”、“优秀班主任”以及“四个最佳教师”的评选活动,在全体教师中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
献的师德氛围,让我们的老师不仅心中有爱,更要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学生的心田.
学生层面: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认知幸福.(1)创设感恩氛围.环境是德育工作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德育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感恩教育,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心,唤起学生感恩之心,学校利用室外板报、报栏、墙报等宣传主阵地,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也倡导小学生自主创办感恩小报,报道自己或身边的感恩小故事,还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和学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2)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感染幸福.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使得学生身处这样的校园中心情舒畅,幸福感得到提升.(3)在日常的点滴中感受幸福.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的最好方法在于鼓励孩子们的好作为.”作为教师,要注意看到学生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感受幸福.我校每个班级有“班级日志“,有的记录班级学生的在校表现,有的记录学生的“闪光一刻”等,都以鼓励为主.每个学生因
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学习能力不太一样,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我们让学生从些许的进步中感受幸福,从肯定中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