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夏天,立夏古诗五首,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立夏古诗五首: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夏天为什么叫夏天?为什么是夏,而不是其他的文字和语言?这还真是值得探索的历史问题。
早期原始人类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走出森林,逐水草而居。他们能够感受外界的变化,但是最初也应当是简单的,不过是冷暖的感觉。不过一个部落在一个天然富庶繁茂的地方生活久了之后,会发现一些规律,太阳和月亮永恒在天上,比如草木会轮回生长。到了掌握原始的耕种技术,人们迫切需要时间的指引,让土地长出期待中的粮食。
夏,最初应该是语言,指的是极热的时候。你读这个字的音节时,也往往有着汗流浃背的局促。
对古代人来说,夏天炎热而丰富。因为林中果实初熟,浓荫无数,气候炎热但尚可忍受,忙碌却依旧充实,相比另一个极寒轮回期。
文字滞后于语言产生,相传五千年前,仓颉创造了字。当然那个时候的“夏”是怎么写的,没有人知道。但是我相信当时的语言,和现在没有太大的改变,有学者将“夏”列举了两个读音,一个读架,一个读下,就算是追到上古,那种局促,爆破的短促音,一直都是基因。
最早文字出现的“夏”,是孔子编录上古书籍,在《尚书尧典》里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说的是尧时期,尧派天文历史官,去往四个方位,其中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察太阳的运行,白昼时间最长,苍龙七宿中的火星出现在南方时,确定这天是夏季的正中间。
也就是在4000多年前的姚时代之前,有一个概念,夏天是一个时间段,但是长度很难界定。正是姚确定了夏至的日期,使之成为仲夏。
夏在甲骨文里很有意思,像个人,有突出的脑袋和大眼,实际古代的目,也可以代表阳光的反射,眼睛里全是太阳啊。
那么当谈到姚建立夏至时,他是如何定义他那个时代夏天的长度的呢?姚典说,姚设定一年366天,与月历相合,设定四季。一年有四季,四季构成一年。实际上,根据考古发现,姚时代的四季可能并不等长。
确定夏天的开始,最明确的应该是周朝。周朝已经有了严格的立春立夏的时间段,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就是立夏的开始,在传统农历的四月初。
而这个传统的夏季划分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那么关于夏朝,自然不能错过中国历史上口耳相传的夏朝。夏朝建立的时间比尧朝稍晚,是舜的儿子建立的古代大王朝。那么为什么叫夏天呢?
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早期住在一个叫夏的城邑,有人说,夏是他们部落的图腾。
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跟季节的夏相关。那是一年中最火热明丽的时段,王朝愿意永恒在夏天的太阳里,丰盛而长久。
我们都是夏人的后裔,有着阳光一样的热情和草木的坚韧,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的夏天是从立夏开始。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周 · 诗经《四月 》
周朝的人都知道,农历四月要到了,夏天要到了。
夏天来了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到了农历六月,就是最热的暑天。
在诗经里还有关于初夏的美句“四月秀葽”。
是四月苦涩的味道开始绽放。这种草本植物,现在叫做远志,在周代的旷野上,初夏开出紫的花朵,就像薰衣草一样,让夏天变得丰富。
古代皇帝迎接夏天的仪式非常隆重。
在周朝,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
这意味着周天子要盛装前往北京以南的郊区迎接夏神。在这样繁荣美好的日子里,可以举行颁奖仪式,奖励建功立业的诸侯。
汉 代皇帝于立夏日迎夏神于南郊,唱《朱明》歌,所以立夏又称为“朱明节”,所谓朱明,乃是歌颂火红的太阳。
“薄游朱明节,泛漾天渊池。
舟楫互容与,藻苹相推移。
碧沚红菡萏,白沙青涟漪。
新波拂旧石,残花落故枝
叶软风易出,草密路难披。”南梁 · 萧衍《首夏泛天池诗 》
到了南北朝之后,这种祭祀流变成皇帝和臣子的旅游嘉会,谓之“迎夏”。
比如梁武帝萧衍就是带着臣子游览天池。
大家在水上划船,赏玩早夏的湖光山,无数画舫推开浮萍,大家一起欣赏最先出水的红荷花,尽兴而返。有关夏天的古诗
我有时候想,他为什么要带领臣子去水上呢?
一,是绵延上古祭祀水神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