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 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 “唯 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 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 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为布局未来研究院精选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3.价值判断的限制。此题目意在引导考生思考青年学子应该如何理性对待“本质美”与 “外在美”的关系。材料引人深思,有利于培养考生深度思考能力、辨别能力,从而促进自 我提升、自我成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围绕材料,考生可以自由选择立意角度。比如,根据“和氏之璧, 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可以立意为“内在已 上佳,外物不足夸”“本质胜过装饰” “拥有本质美,何须外物修饰? ”,同时衍生出“外 在修饰虽趋势,内在美好价更高” “积极自我提升,展现内在美好”“过分关注外在,不 如提升内在”等立意。侧重点不同,立意便不同,考生构思立意较为自由。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在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思考,可以立足当下,由“颜 值即正义”的观念、“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的言论入手反面着笔;可以联系史君高的感人之 举:“这是一双很特别的手。一眼望去,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拳头都攥不起来…… 但是,正是这双残缺的手,带给人前行的力量”;可以表达自己作为青年学子对“内在美" 与“外在美”的理性思考;可以针破过分追求外在美的心灵空虚和时代浮躁……
解题
本题目围绕“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展开,主要考查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引导考 生关注、思考自身成长,注重培养考生独立思考、比较权衡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一体四翼 的要求。题目以韩非子的论断切入,给考生一个写作的发端;并以对韩非子论断的解读,引 导考生的
思维,强调深度思考的命题倾向。写作中需注意有针对性写作,不可脱离材料,泛 泛而谈。“内在和外在的关系”贴近考生现实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参考立意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切题立意:
1 .内在美优胜过外在美。
2.内在己上佳,外物不足夸。
3.拥有内在美好,何须外物修饰?
4.质美,物不足以饰。
5.外在修饰虽趋势,内在美好价更高。
6.积极提升自我,展现内在美好。
7.过分关注外在,不如提升内在。
偏题立意:
1.和氏璧随侯珠。(未准确抓取材料中的核心信息。)
2.装饰之我见。(脱离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和写作任务。)
3.内与外。(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指向,不扣写作任务。)
下水文
金玉其内,外在自美
韩非子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 的颜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首先是因为它们是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其 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或者说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物如此,人如是。拥有内在才华,美会由内向外散发。
北宋词人贺铸,面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但他凭借逼人才气,写就 “试问闲
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名句,千古留名。清学者纪晓岚 “貌寝短视”,但他凭借傲人才气,著《阅微草堂笔记》、纂修《四库全书》,在文坛、官 场盛名。托尔斯泰自我评价,“我的脸是一张普通农民的脸” O虽然他的外貌平平,但他凭 借过人才气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一部部经典佳作,被誉为 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们没有过人的外在美,却凭借至美的才能, 实现自身价值。
拥有奉献的美德,其质至美,不需要外在的装饰便能赢得人们的敬重。
“这是一双很特别的手。一眼望去,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拳头都攥不起来…… 但是,正是这双残缺的手,带给人前行的力量。”这双手曾经紧握钢为突破敌人的防御网, 重伤断指;这双手曾经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伤上加伤。30多年过去了,这双手的主人史 君高渐渐成了口口相传的传奇,人们心中的榜样。“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 灭的是你心灵美好的运作”。秦坍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家乡做村官。 为融入当地环境,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他脱掉西装皮鞋,换上了解放鞋,反穿衣服。他们 放弃了或健康、或时尚的外在美,却凭借奉献的美德,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
拥有理智的内在,也能弥补外在的不足。
反观当下,“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的理念误导了一部分人。精 彩的人生绝不是仅仅凭借窜天鼻梁、锥子脸、A4腰的网红形象就可以赢得,也绝不是靠整 容就可以逆天改命?将外在美视为重中之重,既不理智更不明智。特别是作为成长期的年轻 学子,我们更要理性辨析“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坚持不被虚荣裹挟,误入歧途; 坚持自我提升,内在完善。爱默生说:“我们走遍世界去寻美,但是美要不是存在于我们 内心,就无从寻”,都在共同启示我们内在美的重要。
时光匆匆,青春易逝,英雄华发、美人迟暮再所难免。与其将时间和精力寄托在外在美, 不如把握机遇、提升自我。莫负青春好,莫负少年心,让我们争取内外兼修达平衡,铭记金 玉其内方为先!
真正的美无需修饰;如果说外在美是锦上添花,那么无疑内在美是真正的锦,是美的根 本。
1 .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是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表现了齐桓公和曹操的用 人策略。齐桓公是优先考虑才干,曹操是唯才是举,更是把才干放到了第一位。材料二表现 了魏征和司马光的用人标准。魏征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任用有品德的人,司马光的观点是用 人一定要首先考虑品德,然后考虑才能。前两位古人与后两位古人的德才观颇为不同,由此 可知,
两则材料的核心意义,在于让我们鉴古知今,综合考虑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地使用人 才。这便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 关系,不可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来看,本题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内容的限 制: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中核心观点的“启示意义”来谈;二,本题目为二元关系型作文 题,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关系,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以两则材料来引导考生去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 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命题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体现了 高考的“立德树人,为国选才”的时代使命,也希望考生在成长奋斗的路途中,能成为德才 兼备的人。考生审题立意要体现出上述价值诉求。
开放性
1 .立意角度的开放。从题目来看,材料的要点有两部分:一是齐桓公和曹操在用人的过 程中体现出来的才能为先,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二是魏征和司马光在用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品德
为先的人才观。考生在立意时可以在综合材料,把握才与德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在重才 或重德上比较权衡,或才重于德,或德重于才,或德才并重;亦可就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当下 的国际国内环境斟酌损益;亦可人用其长,就不同的人才使用诉求选择重德、重才或德才兼 备。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德才兼备应为最佳立意。总之,考生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只要 是围绕德与才的关系进行思辨,都符合要求。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考生可针对人才重德与重才两个元素进行联想和思考。如侧重 重德,可以回望历史立足现在来思考,如古有秦桧,和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比才, 虽才高八斗,却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缺德。林彪也算是军事奇才,但他不热爱国家,叛 国而逃。若侧重重才,可联想刘备任用道德败坏的法正,重用投降的许靖;孙权为一己私利 极力笼络人品有缺的陈武、潘璋等人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论题,作为论据。考生联想和思考 的范畴也不应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还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言论材料。如诗人但丁说过,一个 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人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清代思想家龚 自珍说:“世皆知耻,国家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大耻。”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 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