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答案和解析
【答案】
卫鞅变法1.C 2.D 3.C 4.C 5.C 6.B 7.C 8.B 9.D 10.C 11.C 12.D 13.D 14.B 15.D 16.C 17.B 18.B 19.A 20.C 21.B
22.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3. (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3分)
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分)
(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2分)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3分)
24. (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3分)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分)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分)
(4)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2分)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4分)
(5)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2分)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2分)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2分)
25.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 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关键:“农战”。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材料的意思是父亲偷儿子的东西,不能算偷,但继父偷继子的东西就算偷。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秦律对亲父子和继父、继子之间关系不同的态度,体现秦律对尊卑不同罚的原则,C项符合题干要求。
2.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题干材料“私自移动田界”将会被处以刑罚正是为了保护土地私有制度,D符合题意;AB与题干的“规定”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C错误。故选D。
5. 管仲改革题干中所提的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
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故选C.
6.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土地兼并主要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与材料中自立门户无关,排除A;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正确;战争频繁与自立门户无关,排除C;“休养生息”政策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D。故选B。
7.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分析题干,首先排除B和D,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C。故选C。
8. 本题考查战国至秦汉的军功爵制,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材料
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中重大变化,自耕农阶层发生变化与爵制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材料无从体现,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双向流动”,故D错误。故选B。
9.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提拔有军功的人,裁抑宗室旧贵族。宗室贵族,是凭借血缘关系而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的。凭借军功授官授爵及土地、奴隶和财产则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和材料不符合,均可排除。故选D。
10. (1)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表明李悝变法的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 的内容;由材料“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概括得出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等内容。
(2)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作用的评价,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综合评价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和认识李悝变法的内容和特点,据此分析得出变法内容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依据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血缘政治的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分封宗法制即将崩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注重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魏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
12. (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决生产率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的结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推广县制”的结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奖励军功”的结论;“解决生产关系的落后”,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中“愚民、辱民和穷民”的政策,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愚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的结论;“辱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的结论;“穷民政策”,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即可得出“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的结论。
(4)本题主要考查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其意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法治思想”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刑无等级”即可得出“刑无等级”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即可得出“重刑主义”的结论;第二小问“意图”,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即可分别得出“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的结论。
(5)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的法治思想的评价,旨在考查全面评价相关史实的能力。“积极性”可从“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刑主义”的主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角度思考作答;“局限性”可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刑无等级”的主张无法实现、“重刑主义”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等角度思考作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