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试内容】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卫鞅变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重点提示】
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有:夏、商、西周三代的准确纪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要点、代表的阶级阶层、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基础:
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方面:表现为华夏族主干的形成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文化方面:表现为独具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辨疑解难】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原因、启示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如何认识商鞅变法呢?
变法的历史背景:
①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各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如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
③秦孝公即位后,痛感秦国力量、地位的卑微(“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奋图强,下令求贤,决心变法。这是导致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
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商鞅变法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等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后来也被“车裂”而死,但变法法令在秦国被保留下来了,秦国从此走上了强盛。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启示是: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总会战胜旧事物。 
2.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之处: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
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是: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出”,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
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4.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
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
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
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
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认知拓展】
1.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1)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2)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3)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4)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5)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6)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显著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嬴政经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①文字成熟:甲骨文成为我们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②思想奠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派别都已出现,构成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家思想和作为补充来源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各家争鸣中更是各露睁嵘。
③教育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
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文学传统形成,代表是屈原及其作品。
⑤史学奠基:以孔子编《春秋》为标志。
⑥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三大领域。
4.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民族融合是
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考试内容】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重点提示】
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要从其开创性人手分析初步发展的表现,尤其是本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典型的经济政策和影响。
②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分析西域的发展及与中原各方面的交流,从当今西部开发的战略意
义上领会与西域相关的内容,如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进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
③儒家思想的变迁和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要视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儒家思想。
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端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
⑤汉武帝解决当时社会的三大问题(社会凋敝、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的举措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⑥秦汉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及影响,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全方位掌握。
⑦对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认识,如形成的历史原因,对社会生活、民族构成、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⑧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
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