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专项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
根据上面两幅图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语句通顺,反映图片之间的联系性;③字数100字左右。
题目:______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1)根据材料,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这是一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人物(如下图),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请你为他写一篇简介。(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简介要突出人物的主要功绩,语言通顺。篇幅在80-120字左右)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 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1)重用商鞅实施变法的国君是谁?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合乎秦国国情。变法时遵循的改革思想及变法的内容,针对当时秦国的内部形势和内部环境所制定和推行,是秦国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但这场变法也给秦及秦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的负面消极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秦的灭亡。苏轼言“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摘编自张俊英等《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1)根据材料,概述秦国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卫鞅变法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
8.探究题。
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綢、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杨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内涵。
依据以上材料信息,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条理清晰,体现材料之间的联系
9.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读示意图,运用所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
(1)以《汉武帝小传》为题。
(2)内容包含示意图中对汉武帝的评价,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分别采取的措施(一点)及影响;军事上采取措施中的战役及影响。归纳四方面措施产生的影响,并谈谈你的感悟。
(3)表述流畅,字数不低于150字。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统治的最后几年,连续组织了多项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公元前213年“筑长城”,公元前212年“为直道”。又在渭河以南营造以阿房宫为主体的宫殿体系。秦始皇陵即骊山工程也有数十万人进行施工。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1.(评价人物一提升史证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帝。”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有关史实,写一篇评价秦始皇或者汉武帝的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12.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观察材料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怎样趋势?有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请根据图一、二以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阐释。
13.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根据以下图示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内容需包含图示中提到的六个战争及其影响。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从中你获得哪些感悟?
(3)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14.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译文: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爱读史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属于史学家已有的观点,而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到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的评注就是一例。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戏剧舞台上
人物造型脸谱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是继承了朱熹正统的历史观,而不是继承司马迁以“稽其成败兴亡之理”为原则的历史观,对曹操是有偏见的。在斐松之注、卢集解的《三国志》中,他对有关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肯定曹操应该肯定的地方。——摘自张贻玖《评曹操》(《人民论坛》1997年第02期)
请回答:
1)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战争的名称。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以下是小历和小史同学关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主要原因的讨论,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6.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