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课题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珍珠鸟》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赣县实验学校 凌远萍 | |||||||||
教材分析 | ||||||||||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是《珍珠鸟》一文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主题,但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却没有枯燥的说教,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小鸟,所以刻画鸟的形状、动作乃至神态都极细腻、逼真。语言朴素、清新而有文采。让我们在一种极美的文字中感悟到一种美的情感,感悟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内涵。 | ||||||||||
学情分析 | ||||||||||
教学目标 |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能理解文中内容。 2、了解雏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以及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同时学习对动物描写的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动物的观念,激发他们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依赖的理想境地。 教学难点落实在学习对动物描写的方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 课前预习 |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带 | (1) 查资料,了解冯骥才。 (2) 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朗读课文。 | (1)学生先行查资料,既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2)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表现,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谈得上对作品的欣赏。 | |||||||
(二)导入新课 | (1) 课件展示:大象与蚂蚁的图片,并配诗。 (2) 提问:从这个画面与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一句话) | (1)配诗 (2)一句话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 (1)大象与蚂蚁在体积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图片的展示,是为了给学生直观感受,而诗中却强调了生命的平等。 (2)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由此引出“生命是平等”的这一话题。 | |||||||
(三)课文研讨 | 1、 提问:本文给你最大的感受? 2、引导学生注意领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在与鸟的接触中人的善意的、主动的行为是建立人与鸟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注意品味文章中对鸟的活动、神态、形状等描写的语句 3、边评议边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着重从情感体悟入手,去品味语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离开情感体悟谈语言,势必会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空中楼阁” | 1. 概括本文内容(语言简洁) 2.学生分组研读(以课件展示分组研读要求) (1) 组员每人朗读一小段——有声、有心。 (2) 交流意见:读到什么地方最顺口最动情?为什么? 3. 交流由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同学朗读,学生评议。 | (1)整体把握文本 (2)此为开放性题目,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引导至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启动对课文的鉴赏。 (3)叶圣陶先生言,“教是为了不教”,先给学生时间自主朗读,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体会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后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探究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答疑。这就避免了用老师的事先范读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对文章的语言品味当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妙处——好的语言,美的情感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而不是教师自己陶醉,将学生作为旁观者。 | |||||||
五 总结 | 1、教师小结: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仔细寻味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朗读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2、 教师配乐范读,并展示课件图片,由课文内容逐渐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后获得的体会 | ||||||||
六 课外作业 | 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老舍《小麻雀》 | 1. 以朗读的方法解读《斑羚飞渡》,体会文章的情感, 2. 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雏鸟憨态可爱的神态描写的句子。 | ||||||||
板书设计 | ||||||||||
26.珍珠鸟 冯骥才 我与珍珠鸟建立信赖关系的过程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师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 ||||||||||
教学反思 | ||||||||||
1、此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和组织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问答,适时点拨,整个过程我们感觉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如教师看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并不强行进行下个环节,而是发动学生再次讨论;又如在引出人与鸟的话题时老师从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老师共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学生有据可依,学得扎实,悟出道理。 2.此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自由交流,采用主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显得热烈,破除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材的“介绍人”,我们要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探索的学习机会,他们才能发挥出惊人潜能。 3、此课抓住课文知识与人文因素的联络点,通过朗读,交流,讨论,谈体会,看图来深化了学生,使学生增强了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这正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做到了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箭双雕,其不美哉? 4、这个堂课朴实,没有花架子。我们看到一个效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好,学生进入了有效的学习状态,学生满意。课要让学生感到愉快,感到满意,主要是看这个课是不是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来进行的,这是最关键的。此课做到了。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欣赏”的教学过程。教学大纲也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再说,学好语文在于听、说、读、写。读是四个重要环节之一,此课采用的快速默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这点我们语文老师以后借鉴。 6.学生讨论问题不积极,课堂教学不活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有二:一是学生基础不扎实,预习不充分.二问题设置难度大,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学生的 实际. 总之,此课老师关注的不是一个教案,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灵活地进行调控,创造和谐课堂。学生愉快学习,老师轻松教学,正如此文作者与珍珠鸟一样依赖、融洽。这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 ||||||||||
珍珠鸟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