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青海大学医学院为例
吴福霞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 810016
一、青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应对青海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多民族共融、民族文化丰富等特点,使得青海省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得更多大学生只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外界的联系、沟通,但因辨别能力有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受到一定程度不良信息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使得高校中少数民族思想的特殊性尤为凸显;高校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撞击,使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主流文化的适应等出现问题。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核心队伍,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有针性地进行引导教育,进而有效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育人”责任目标的实践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1]青海省各高校有责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育人,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学院之间的协作。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核心队伍,应当率先垂范,加强协作,形成协同,从而更好的引导其他学生管理者与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营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育人”的责任目标。
二、青海省高校实现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途径
(一)聘任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兼职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有益补充。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学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的双重优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进一步弥补辅导员因数量不足导致的现实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要求。以青海大学医学院校为例,目前学院共有在校学生3611人,专职辅导员12 人,按文件要求的比例还差近6人。医学院专职辅导员要长期面对复杂和繁琐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较大压力使他们缺乏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问题。为了有效推进学生工作的深入
开展,医学院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工作,聘任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名思政专业教师兼任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开展学生工作,实现了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
“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效的交流机制,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将会形成合力,“1+1>2”,从而增强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开展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有力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更能有效实现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目的。青海大学医学院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思政教师与专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实现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奠定了有效基础。例如建立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交流QQ、;召开学生班级会议时,积极邀请辅导员和兼任班主任的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处理一些学生事务时让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充分商量,积极听取思政教师意见建议;值班制度由原来的单人值班改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双人搭配值班等。这些措施切实促进了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更有效提升了医学院思政工作的质量和学生工作的效果。
(三)建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管理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制度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有效保障。为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青海大学医学院在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中,建立了一定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兼任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师与辅
导员两支队伍纳入医学院工作管理小组,实行同一管理考核,由医学院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统筹安排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积极搭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平台之外,医学院还在学期末给担任兼职辅导员的思政教师给与一定的津贴补助,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医学院通过制度建设,不仅落实保障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权益,而且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给全院营造了协同育人的浓厚氛围。
三、青海省高校探索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系统中两支核心队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侧重点各有不同,
(下转第262页)
摘  要:青海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育人”的责任目标要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要进一步实现协同,共同育人。本文以青海大学医学院推进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为例,探索了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途径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上接第260页)
思政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辅导员则更注重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两支队伍在各自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协同,不仅有利于思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
(一)有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水平
教师论坛思政课教师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当前,青海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般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线上辅导结合进行,师生之间无见面机会进行交流互动,另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课程一般是国内一些知名院校课程的慕课共享,虽然课程的讲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种慕课都是前期已录制完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现实实际无法有效结合。致使思政课教学出现形式化严重,课堂气氛消沉、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辅导员却较之以往更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对大学生的心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了解也更深入。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使思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线辅导学生时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困惑,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增强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一般要求具备中共党员的政治面貌和一定的学生工作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学历和专业理论水平较思政教师会弱一些。以青海大学医学院为例,目前在编的10名专职辅导员中,只有1名为硕士学历,其他有8名为本科学历,还有1名为大专学历,无一人具有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专业背景。当然这和青海处于高海拔民族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状有必然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青海大学医学院辅导员专业背景多元化和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偏弱的事实。这种事实直接导致了辅导员无力解决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是增强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养的良方,能够显著提升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锴.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情况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4):139-140.
[2]马凌锋.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26):165-166.
作者简介:
吴福霞(198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9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提高动手能力,还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一线,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实施“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农林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平台,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益、制度安排,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机制;学科建设与教师教学结合,支持一线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把学科新内容更好反馈到课堂。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应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知识不断更新。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正在推广的“科技小院”是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最好的模式。
(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农科人才培养发展体系
1.农林院校联动院系机构,增强学生专业认同度
建议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业务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将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内化到学生日常工作当中,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个性化指导需求,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有关教学部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院配合多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加专业教育次数和专业教育专项经费,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将专业教育贯穿其中。
2.学生转变陈旧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认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三农”情怀,树立正确择业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的、计划、有组织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四、结语
广大涉农专业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择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涉农高校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搭配,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社会生产和创新创业活动。政府则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就业机制,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供需信息系统,加强农林院校与各地农业科研单位中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为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先东. 新时期农业院校涉农本科生科研潜力培养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 青年与社会, 2020,12(19):45-47.
[2]张祺午. 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养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6(15):147-148.
[3]沈倩茹. "人才争夺战"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路径分析[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 2(12):54-56.
[4]万里娟. 从农业就业人才结构看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转变——评《现代农业创业》[J]. 中国蔬菜, 2020, 4(04):120-121.
作者简介:
王少杰(1995.1.19—),男,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信阳农林学院,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