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优秀7篇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篇一
《童年》是高尔基的著作,描述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生活里充满了饥饿、仇恨跟赖以为生的一丝温暖与光明。读完《童年》后,它就像一道烙印印在我的心上,使我难忘、受到感触。
使我难忘的是小说中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像坚强、勇敢、正直、善良的阿廖沙;慈祥善良、热爱生活、大方的外祖母;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勤劳能干、善良、乐观、纯朴的小茨冈等。如果说作者在19世纪70年代的环境是一片干枯的陆地,那么外祖父就是覆盖了陆地的大海,虽然带走了干枯,但它的海浪就像一堵墙那么高,一袭接着一袭,不停地咆哮着;不用说,阿廖沙就是海上孤舟,无奈地忍受大海的凶猛;但还有外祖母、小茨冈这些小绿洲,成为孤舟的港湾。唉,虽说是下了锚,但海浪是很容易将小舟卷走,甚至将小绿洲淹没……
每一个人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而童年对于人生更是一笔不能忽视的珍贵
宝藏。但是高尔基笔下的《童年》这本书中,童年这两个本应该像糖一样甜美的字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虽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克服。这种对生活充满勇气与希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更大的感触:依靠一个人,只能依靠一时,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旅程上的荆棘还很多,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克服。这样的一生才更值得回味,无愧于心啊!面对困难时当我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惨遭遇,那一切困难会显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这样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跟信心,难道我们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好吗?
《童年》让我难忘,受到感触,也我从中受益无穷。我不但对高尔基先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进入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到许多人生的道理。这本《童年》开启了我进入世界经典名著的大门,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会收获更多!
《童年》优秀读后感 篇二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描绘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他三岁丧父,跟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里,由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抚养。外祖父非常残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所以高尔基是在外祖父的打骂中成长的。“这一家子”在生活
中演出的各种闹剧,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野蛮的“黑暗生活”让高尔基十分痛苦,对他的毒害可想而知!幸亏外祖母的抚爱让他又燃起了斗志,是她让高尔基一步步迈向社会。
虽然高尔基的童年极其苦难,但是他还是顽强的学习,终于用苦难的童年换来一世的荣耀!他在污浊、黑暗中看到纯真、光明;在邪恶、仇恨中看到善良、温情;在无尽的苦难中到了战胜苦难的巨大力量。
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和“苏维埃文学旗手”。他之所以出名,在于他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是奇妙的,这不仅是因为产生种种野兽行为的土壤是富饶和肥沃的,而且还因为鲜艳、健康,富有创造的美丽事物即良善的人性,仍然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是这些美好的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生抱着坚不可摧的希望”。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 篇三
读了高尔基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里。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的外套和长腿裤子,这样一
套五颜六的不协调的装束,引起同学们的嘲笑。有的同学还给他起了外号。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穿的全是高档衣服和崭新的校服。想到这,我不禁有些惭愧。因为尽管有那么好的条件,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次数多了就不愿再穿了。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换取学费。每逢不上学的时候,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检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是就没了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学习呢?
我合书沉思,真是思绪万千!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篇四
善良、勇敢、乐观的外祖母,性格暴躁、贪婪自私的外祖父和渴求知识、憧憬未来、富有正义感的阿廖沙成为《童年》中三个重要人物。外祖母是一位身躯高大的老太太,她善良地施舍穷人,勇敢地打倒腐败,乐观地憧憬生活。她讲的童话是那么栩栩如生,她的心总是宽
童年读后感600字容。孩子淘气,她不忍心打他们;女儿的选择,她一贯尊重;丈夫的打骂,她忍在心底。虽然她只活跃在纸上,但我相信,高尔基的外祖母就是如此。她信仰上帝,她的上帝是多么善良,正和外祖母的性格一样。
而外祖父的上帝是严肃的、不可接近的。原来,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上帝,你的性格决定上帝的性格,这个上帝不仅存在于信仰,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用生活的信心改变控制你生活的上帝,好的生活是属于充满希望的人。即使社会是多么黑暗丑恶,只要你充满希望,就不会被这种腐蚀你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反而会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和自信的人。
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们所读过的高尔基的作品虽然少得可怜,但我们所受的恩惠和所受的太阳的恩惠一样,大得无边。我们在他的阳光之下,使自己于不识不知之间健全了起来,我们在他的光辉之上,看明白自己所要走的路。”的确,《童年》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顽皮捣蛋,但我们的心要一直充满希望,无论遇到什么阻碍,一颗希望的心可以扫荡一切。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篇五
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多的触动。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是世界文坛的知名大作家,这本书是他所写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对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贫苦家庭里。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十岁丧母。这本书写的就是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中所度过的岁月。作者在书中说道:”这是一种浓重浑浊、彩斑驳、离奇古怪的生活。“作者本人认为这是某个天才所讲述的一个残酷的童话。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这个家中,阿廖沙有的是改嫁的母亲,凶狠的外祖父,两个残忍爱争斗的舅舅,还有两个表哥。这么一大家子生活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天天伴随阿廖沙的是争斗、欺骗、谩骂、打架斗殴、还有贫穷。在高尔基的笔下,将那个黑暗时代中的一切人、一切景物全部描绘了下来,不论是美的、丑的、真实的、虚假的都一一写下。在这混乱不堪的黑暗中引领阿廖沙不迷失的是他的外祖母。
外祖母给人的感受是慈爱的,公正的,善良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的花边……“但虽然这样,她也难以脱离那个特定时代中的愚昧无知以及迷信,还有对妇女的歧视。作者从阿廖沙一个纯真孩子的视野里,写出了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感受,高超的写作技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仿佛在看一幅伦勃朗的油画。伦勃朗素有”紫金的黑
暗“之称。而这本书正给我这种感觉,各种浓烈的块交织在一起,种种调好似随意涂抹,但其实又很有规律,整个画面都是深黑的,只有一处有一束白光。阿廖沙家庭的几次变迁,人们的生活处事方式等。高尔基正是通过这些衣食住行反映那个时代社会底层市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其他人物形象的描绘很多,但对于自己的影像却执笔很少,但给了读者一个追求进取,倔强、富有同情心的阿廖沙形象。
这本书的诞生也是在革命的年代,它是在革命领袖列宁的提议下产生的。我看完这本书,感到它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阿廖沙的生活很凄苦,可对真理的追求及善良之心支持着他,让他不断前进。在那个时代的一切困难,我们如今都不复存在,又有何理由不努力上进?作者在书中很少对那个时代进行什么评价,也是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吧。
总而言之,我从这本书中所理解到的,就是要有一份执着的对真理、对美的追求精神。只要时刻保持这一点,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你都不会感到痛苦。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600字 篇六
今日,小编为你搜集到读后感范文,敬请收看!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就是出自于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之手的《凡卡》。文章经过十九世纪后期沙俄时代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茹科夫,给他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写信的事,叙述了他遭受的挨打,挨饿,挨困,挨冻的悲惨的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苦难生活,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读完了这篇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我真感到惭愧。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还要偷偷的用老板的墨水,生了锈的钢笔以及揉皱了的纸。他写信时,还很害怕老板或老板娘会突然回来,发现他在写信,然后就叱喝他,鞭打他。并且,他还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低矮的作台上写信。而我呢?能在明亮的灯光下,高度适合的书桌上,自我的房间内写字。不会有任何的人会来打搅我。我与凡卡比较后,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呀!而我却从来没有爱护过它。
读完了这篇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我很同情凡卡。饭卡在鞋店里受尽了折磨:他被老板拿皮带揍,被老板娘拿青鱼嘴戳脸,被伙计们捉弄,结果被老板随手抄起个家伙打。并且还要挨饿,挨困,一个人,孤零零的。我觉得老板娘太狠毒,太阴险了,而老板心狠手辣,这真不是一个九岁儿童能够呆得下去的地方。我再与凡卡比了比:我吃好的,穿好的,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而凡卡哪么小,就要饱受非人的生活,真令人同情。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使他变得坚强。我再次于凡卡比过后,又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啊!又疼我的妈妈,外婆,外公……我还不该知足吗?我与凡卡比过童年后,才发现,我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我应当好好的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童年》优秀读后感 篇七
寒假里,我读了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还微微泛着一点甜,毕竟他还有一个妈妈。可这一点甜最后也一同进了母亲的坟墓。作者写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里的岁月。
看完了,我有几个感受。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11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从此独自走上了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自由生活有着热烈的追求。
小主人公经常受到整条街上的孩子们的痛打,鼻子出血了,嘴唇也破了,脸上、身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声音,他又跑了出去。阿廖沙是向往自由的。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的生活一点也不苦,我很喜欢这种独立自由的街头生活,也很喜欢那些同伴,他们在我心中唤起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我总是不安地想为他们做点好事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