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0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专题突破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见图)。秦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A.遏制匈奴侵扰 B.贯通丝绸之路 C.完成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A
苏伊士运河在哪个国家【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直道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据地图信息可知,这条直道直通秦朝疆域南北,利于迅速调动部队解决边防问题,A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前212年国家已经统一,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修直道的目的并非促进民族交往,而是军队调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时期,漕运渐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这些变化
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之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崛起并日益成为王朝依赖的物资供应区,所以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则越来越明确地确立于南方,于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长期延续,漕运于是转变为南北方向。这些变化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A项正确;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影响了漕运空间变动,而非漕运空间变动导致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排除B项;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主要受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而非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排除C项;漕运属于国内物资运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影响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图是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
此图反映出
A.中国与天竺、波斯交往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D.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宋时期。据材料“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说明对外贸易在不断发展,D项正确;仅从路线图中,可以看出交往,但不能用“频繁”,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仅从路线图,无法得出指南针的应用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如表所示为1866—1872年江汉关所统计的平底帆船和轮船的有关情况。对表格数据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A.湖北海运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B.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中国航运业近代化成就斐然 D.传统船运业具有顽强生命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1872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866—1872年进入和离开通商口岸的平底帆船的数量增加,说明传统船运业仍有顽强生命力,D项正确;材料反映1866—1872年通过通商口岸的船舶类型,无法判断轮船的国籍,无法说明湖北海运事业有
较大发展,排除A项;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轮船的国籍信息,无法得出中国航运业近代化成就斐然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5.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建
①使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②主要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
③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有关 ④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积极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近代铁路在中国的修建规模并不大,没有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建主要受到列强的制约。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流 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交通的进步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现代交通工具是钟表取代日晷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自轮船、火车的通行使得钟表在近代上海开始盛行,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进步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各地之间交流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强化,并没有说明缩短了通行时间,排除B项;近代钟表技术的进步才是钟表取代日晷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据如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位置空间 D.减缓运量与运能的交通矛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截止至2020年末(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地
铁运量大,但它是城市内轨道交通,运能(运输能力)相比其他轨道交通方式而言较小,其他轨道交通方式可以跨越不同城市,它们可以补充地铁运能的不足,满足顾客远行的需求,D项正确。据材料,图片不单涉及轻轨与快轨两种方式,还有其他轨道交通方式,排除A项;据材料,图片反映的均为轨道交通,并未提及公交,应该是地铁与其他轨道交通的互补,排除B项;据材料和所学,图片所示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的是地表与地下位置空间,非地上与地下的位置空间,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启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答案】C
【详解】从材料中的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的发展,而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在60年代,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交通业发展并不能说明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排除D项。故选C项。
9.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0.早在《十二铜表法》中,罗马就明确了对于遵路的修建、使用的具体内容。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道路总里程已达到40多万公里(下图所示),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上面记载着该路归属于哪个城市管辖,以及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古罗马的道路系统
①密切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②消除了各地间的文化差异
③有利于各地经济贸易发展 ④成为东西罗马帝国的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罗马道路总里程已达到40多万公里,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上面记载着该路归属于哪个城市管辖,以及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及所学可知,完善的道路交通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①项正确;完善的道路交通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货物的运输,③项正确;“消除了各地间的文化差异”表述有误,②项错误;“成为东西罗马帝国的纽带”与史实不符,④项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