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测试整合试题(八年级)
1、宋代白描作品《朝元仙仗图》中起到主要造型手段的要素是(      )
线条  B、明暗  C、体量  D、空间
2、下列四幅图中,分别采用的是那种造型要素(      )
A、线条 明暗 空间 线条          B、明暗 体量 线条 线条
C、线条 体量 空间 空间          D、明暗 明暗 线条 空间
3、宋代瓷器《缠枝牡丹纹梅瓶》采用的主要造型要素为(    )
  A、体量  B、明暗  C、线条  D、空间
4、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传统的绘画,大多是以(      ) 来进行造型表现。 
A 线条    B彩    C 明暗    D形状
5、《干草垛》作者是法国(  )
A: 马蒂斯  B: 梵高  C: 莫奈  D:马远
6、右图作品重点体现了(  )给人们的感染力。
A、明暗B、彩C、线条D、空间
7、《干草垛》作者的另一幅代表作是(      )
A、向日葵  B、日出·印象  C、静物  D、哭泣的女人
8、这幅画的作者是(   
A、霍达    B、伦勃朗     C、德拉克洛瓦    D、马蒂斯
9、下列那副名画是采用了垂直线构图:
A《干草垛》  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  D《吉祥蒙古》
10、法国画家马蒂斯属于下列哪派画家:
A印象派    B野兽派    C达达主义    D超现实主义
11、《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    )绘画的代表作品。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印象主义
12、在造型艺术中,各个形象之间的结构和联系需遵循一定的章法,
构图就是这种章法的体现。下图是法国画家的一幅油画(    )
此画是(      )构图的典范。
A  初踏黄金路  三角  B自由引导人民  三角 
C 舞蹈  圆形  D 自由引导人民  圆形
13、潘天寿的《露气》采用的是哪种构图(    )。
A、三角形 B、井字形C、圆形 D、曲线
14、下列作品属于水平线形构图的是(   )
A《阳关三叠》B《初踏黄金路》C《吉祥蒙古》D玉兰黄鹂
15、中国画《春夏秋冬四条屏》是近代(    )重要代表作品。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吴昌硕  D、 潘天寿
16、《玉兰黄鹂》是于非闇的一幅中国画,以下对这幅画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面以石青为底来烘托玉兰花和黄鹂鸟,强烈的彩对比,生动的表现了
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景象
B. 此幅画充分显示出写意画对彩的精彩运用
C. 画面为大青绿设绢本,间以赭石配。表现了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
好春光景象
D.  画面的蓝底和黄鹂的配互为对比
17、初升的太阳改变了一切景物的颜,将他们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这是一种只能持续几分钟的独特景象,而(    )派画家莫奈却敏锐地捕捉到并准确的描画出来,并描绘了法国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一幅风景画(      )。
A. 巡回展览画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印象派  日出·印象
C.印象派 向日葵    D。 表现派  呐喊
18、右图《二羊图》采用的提款形式为(      )
  A、满题 B、横题C、多题D、直题
19、清代画家吴让之的《蔬果图》表达了画家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A、寓意自己的家乡故土已被掠夺。  B、表达作者祝愿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祝愿。
  C、通过画中的形象表达作者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D、表现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气息。
21、以下形容南宋中国画《出水芙蓉图 》的一项是(    )
A、看似平凡、光彩夺目    B、彩效果简单明了
C、层层渲染、柔和润泽    D、线条富有韵律,彩冲击力强
22、墨分为焦、浓、重、淡、(    )A清  B花    B黑  D灰
23、下列不属于中国画中常用的用墨方法是 (  ) A.滴墨法    B.泼墨法  C.破墨法 D.积墨法
24、“墨分五”是指( 
A.焦浓重淡清 B.浓重干湿白 C.黑白灰焦淡  D.清浓重淡润
25、下列属于写意画的是(   
A     B C
26、以下不属于中国画三大领域的是(      A.人物画  B.文人画  C.山水画  D.花鸟画
27、从造型的角度来说(      )是写意画技法的重要内容。
A. 光影明暗      B. 笔法墨法    C. 彩构图      D. 笔法线条
28、中国画的笔法中,(      )用笔线条圆厚饱满。
A. 侧锋    B. 拖笔    C. 中锋  D. 逆锋
29、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 高远  、 平远 、 深远 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      )”。A高远    B深远    C平远    D低远
30、李白写过《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体现了三远法中的(  )
A、高远  B.平远  C.中远  D.深远
31、“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是对下列哪位画家作品的评价:
A王维B王希孟C赵孟頫D苏轼
32、下列哪位画家所画的兰花,画花不画土,常以无根兰见画纸上:
A齐白石B郑思肖C徐渭D吴昌硕
33、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诗、书、画、(  )的结合。
    A     B     C   D、纸
34、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画法多样,艺术风格迥异,“三远法”的确
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体现。下图是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它所采
用的是(  )构图方法。
A  高远  B 深远    C散点  D 平远
35、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印章本来和绘画没有关系,
到了元代,水墨画成了文人画的主流,画面上只是水墨的黑白浓淡变化,常显得画
面单调,沉闷,于是一点红起到了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印章一般分为朱文和白
文下图是(  )属于( )
A  朱文  闲章  B 白文  斋馆章  C 朱文  姓名章  D  白文  闲章
望天门山诗配画36、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 高远  、 平远 、 深远 的“散点”透视法取景
作画的,而“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      )”。A高远B深远    C平远    D低远
37、中国画的装裱形式是:(      )
A长卷、立轴、镜片、册页    B立轴、 画框 、横披
C 长卷、立轴、册页、手卷    D画框、立轴、扇面
38、立轴装裱是常见的装裱形式,下列哪项不是立轴装裱的组成部分:
A天杆B上隔水C地头D主屏
39、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包括高远、深远、平远,下列属于深远法的是(  )
A  B   C
40、如果要装裱一幅国画,下面正确的步骤是:D
A、上托纸  上浆 托画芯 上板  裁切  B. 裁切  托画芯 上托纸 上浆  上板
C. 托画芯 上托纸 裁切 上浆 上板    D。托画芯 上托纸  上浆 上板 裁切
41、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为其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其将就的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中以“以少胜多”为艺术格局的是(    )
    A、网师园(月到风来亭)B、拙政园(与谁同坐轩)C、拙政园(北寺塔)D、留园(冠云峰)
42、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著作《园冶》成书于什么时期:
A清B明C唐D宋
43、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将“一池三山”的掇山理水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园林是(  )
A颐和园  B.拙政园  C.网师园  D.留园
44、站在大明湖畔垂柳下观赏湖中荷花时时,大明湖景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这就是造园手法中的 A、抑景  B、框景  C、借景  D、添景
45、“与谁同坐轩”这座亭子取自宋代文人苏轼词义,表达了“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这座亭子在哪一个园林中?    A.网师园B.拙政园C.留园D.豫园
46、布置展览悬挂的作品与墙面的角度是(  )
A  50度    B 40度    C20度  D、90度
47、《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所生活的朝代:
A南宋  B唐朝  C北宋  D北魏
48、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不包括(    )
A、造型    B、彩  C、构图    D、素描
印与画的结合:宋代,文人画的出现。画面上只有水墨的浓淡变化,显得画面单调沉闷,朱印章起到了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印章既表达了画家的志趣爱好,又给画面带来生气。
常见提款:横题、直题、多题、随行题、穿插题、满题等。提款的形式:长款 短款 穷款 双款等
宋代是文人画的萌芽时期,至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文人画:文人画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以山水、花鸟、木石等为表现题材,借以抒发“灵性”或个人报复。
写意画: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一种中国画体裁。其特点是用粗放简练的笔墨,描绘出对象的形神和作者要表达的意境。不求形似,注重抒情寄意。一般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写意画的重要特征。 
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中锋用笔线条圆厚饱满,侧锋用笔线条轻薄灵动。
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所在                                                                           
山水画处理空间关系--三远法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种类:(1、)皇家园林(颐和园)(2、)私家园林(苏州园林)(3)、寺观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