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要想学好书法,就要内外兼修。本文将清末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所阐述的观点予以延伸,从“气质”“品高”“学富”“多见”几方面阐述“书外功”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品书[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外工 气质 品高 学富 多见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85-02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一直倍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即便在网络主宰的时代,无纸化盛行的今天,也魅力依旧。
精妙的书法艺术从大处着眼,可看出整体布局的非凡气势;从小处揣摩,可看到一点一划的功力;从每个字与谋篇布局中,间架结构的相得益彰、字型体态的典雅唯美,从字里行间中
透视出通幅的神韵。但目前的各类书法论著以及各种书法培训班,大多只注重于书法艺术本身的一些传统基本技巧和知识,包括临摹碑帖的功力;书艺创作的技巧,以及书法欣赏、鉴别的能力等。无可厚非,这些都是一个书家所必须具备的“书内功”。但单单凭借这样一套“书内功”,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建树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功夫不仅在“书内功”,更在“书外功”。
什么是“书外功”呢?所谓“书外功”就是书艺以外的其他修养。包括个人气质、学养,品行修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认知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清末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谓学书者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有次之……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关于是否天分第一,还是多写、多见第一的问题,今天暂不做评论,但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分的推崇。那什么是古人眼中的“天分”呢?个人认为,古人眼中的“天分”是在于强调个人气质性情对于书法的领悟能力与重要性。只有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气质性情的书法风格,才能少走弯路,发挥自己的长处,短时间内就能初具风貌,卓见成效。古语云“字为心画
”,“书如其人”,“书道妙在性情”,其实都是在说气质对于书法的重要性。究竟什么是“气质”?狭义而言,是一个人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经过后天的教化与影响所形成的,包括品质修为、学识才情、艺术修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积累而形成的广义的气质。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闪烁着“气质”的光芒。如王羲之高雅闲适的风致,颜鲁公端庄刚毅的气节,苏东坡旷达豪爽的气概,郑板桥的不同流俗、自成体系,怀素的挥毫掣电,以狂继颠。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书法家鲜明的个性特征。
胆汁质——感情发生迅速,易冲动,在行动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多血质——感情发生迅速,易抑制,具有持久、显著的工作效率。
粘液质——感情发生迟缓,易抑制,能较好克制自己,能保持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格。
抑制质——感情发生缓慢,难抑制,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易受挫折。
人的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看待大千世界的心态和感悟不同,处理同一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差别体现在书法风格上,也是面貌各具:胆汁质类型的人落笔千钧,气势恢宏;多血质类型的人笔墨灵秀,富于变幻;粘液质类型的人笔墨端庄,刚柔相济;抑郁质类型的人运笔圆转,文静内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到与上述四种类型气质完全相符的人,大都是这样几种类型混合的气质,在判断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时,我们只能说某人更贴近某一气质类型。
通常,大凡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必定是气质特征分外突出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个性的人。从事书法艺术也一样,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都洋溢着他们各自的“个性的芬芳”。所以初学书法者,选择碑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应尽早、尽快地发掘认识自己的气质个性,选择与自己的气质特征相近、相符的碑帖做为入门临摹学习的对象,而不应“人云亦云”。试想:一个气质内敛、感情纤细的人,怎能写出颜字的豪爽与大气?一般而言,初学书者,或从隶或从楷入手,所选碑帖一定是经过长期时间验证的法度严谨的古帖,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字帖,往往会更贴近你的气质类型,临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见效卓著。
在“书外工”中,杨守敬提到的“品高”“多见”“学富”也同等重要。他所说的“品高”,就是品
行修为。“多见”“学富”就是知识积累的广博度。书家“品高”即能脱俗、独树一帜;“多见”就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学富”就要有厚重的知识积淀,有浓浓的书香气质和品位。没有这三条,就难以有所成就及至研习到更高的超迈绝伦的境界。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往往熔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者的道德和情操。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书法家,无一不具备高尚的品质,他们的品行和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作品一样为人们所敬仰和神往,使人从中获得好的教益。而那些德行不好的人,即使他们的书法写得好,也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宋代的蔡京、秦桧,明代的严嵩和近代的郑孝胥,他们都很擅书,只因他们是奸宄之徒,已经遭到世人的唾弃,哪里还会欣赏、临摹呢。所以“文人不能无行”,品行对书法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再说“学富”,凡是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的书家,他们在书法知识的学识上都很丰富,且在某方面有专长,见多识广。蔡邕,东汉人,在书法上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通经史、音律、天文。散文长于碑记,又善辞赋;张旭,长于诗歌,七绝尤佳;黄庭坚,北宋诗人,其书以行草为主,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米芾,北宋书画家,精于书画鉴别,长于诗文;赵孟頫,元代书画家,不仅书法备精众体,还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徐渭,明代文学
家、书画家,他自称书法第一,长于行草,绘画创大写意一派;现代的书法家如吴昌硕、张宗祥、沈尹默、郭沫若等,不是画家、篆刻家、文学家,就是诗人、学者。那么一个书法家究竟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学识修养呢?当然,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好,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一个书法家,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有文学艺术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诗词曲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是构成书法内容的主要文学形式。一副书写很好的作品,加上好的诗文内容,便会锦上添花,使作品具有双重的艺术感染力。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一篇抒情性的即兴散文,又是书法名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同时也是一篇正气凛然、感情真挚的祭文,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欣赏了他们的诗文。
加强“书外工”的另外一点是“多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向大自然学习,向生活本身学习。古代的许多大书法家都曾游历名山大川,继而创作出了不朽的书画瑰宝。还有就是要保持好的心态,用“平常心”“宽容心”去对待生活,宠辱不惊,把不幸和磨难当做是提高修养的基石,把阅历当作财富。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虽然说得是诗歌,但与习练书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增强学习书法的“书外工”并非是在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它需要有志者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历练和完善。习练者只要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积累和提高,一定会达成所愿的。
【参考文献】
[1]钟家骥.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15篇)[J].书法研究,1984年1期.
[2]刘思弘,朱泉春,王肖笑,百年书场[J].浦东开发,2010年03期.
[3]杨守敬集[M].文物出版社,1988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