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的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地理解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XXX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研究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等等。教师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得出了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和问售货员。然后,教师呈现了两种情境,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解决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他们思维的萌发。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研究行为。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研究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
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大胆表达时,教师才能有效地指导、点拨和调整所教知识。因此,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也是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并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可以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产生的原数学教学论文
始状态和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研究活动中,教师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一位教师在教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而非传统的“讲解式”(摆小棒)。这位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