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行”思想品德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思想政治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新教材融思想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一体,既有认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有能力、觉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初中教材,尤其是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国情、法律的要求和提高其行为能力,具有针对性。但要取得更大实效性,达到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学生以“主人”姿态积极自觉地参与,四方面品质教育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当然更不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魏书生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办法。”我们结合自身任课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导—行”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施方案。
三、课题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为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作朋友,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展开奋飞的双翼,也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开展了“学—导—行”
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四、“学—导—行”教学模式的形成,初步框架及特征
(一)模式的形成
众所周知: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我们提出并研究本课题,就是要彻底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求一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以便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后,能够有科学而合理的应对措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受 “情境教学”、“双主”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的启发,结合学校的主体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导—行” 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初步框架
情景导标——→自主学习——→质疑释疑——→精讲点拨——→内化践行
该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每次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艺
术性、短小精悍,有说服力。这样的导入才能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只有把儿童置于有趣味的和好奇心的情境中,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除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程、运用语言等形象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等方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创设情境:
(1)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情景。教学中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活动情景,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
(2)创设热烈参与的竞争情境。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强的心理特点,将竞争意识引进课堂,使每个学生有机会热烈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机会,旨在培养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给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学”是学生的内因,教师的引导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实验教师要
潜心钻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系列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自学习惯。
(1)、教给预习的方法
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每组教材的组成及每组教材的训练,自学时做到有重点。每篇课文前都安排“预习”环节,教给预习五步骤:看、查、读、摘、想,使学生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既对预习授之以法,又不拘于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对学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
(2)、教给质疑的方法和释疑的方法
提出问题的方法:①依据课题提问题。②依据课题内容提问题。③依据重点段、重点词语提问题。
释疑的方法:一,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想一想,联系新旧知识或上下文思考;读一读,结合当时当地情况和生活实际来分析、体会编者的思想感情;问一问,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听一听,同学发言和讨论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思路一致;做一做,动手批注,动手填空,写片段等。教师除重视教给质疑释疑的方法外,还应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教给学生,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3、引导自主质疑释疑,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⑴、充分自读
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教材读熟,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做到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⑵、质疑提问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难,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并归纳出本组同学都不能解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曝光”,即不仅说“我知道、不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出疑问,逐步养成质疑能力。教师的问不宜代替学生的疑,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打破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⑶、讨论感悟
对于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解决的思路或方法,让学生按照思路的每个步骤,逐一扎实地去阅读,去寻答案。组织学生讨论,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
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小组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伙伴的合作精神,加大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4、自主总结练习,促进主动自主发展
(1)、反思总结
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小结,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小结的形式可分为学生自结。 学生通过自我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和单元认知能力,增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调控,提高学习效率。
(2)、自主练习
思想品德教学除了要确实完成教材安排的任务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挑选,更好地发挥参与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敢攻难题和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注重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课外延伸,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想品德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品德无处不在。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随时学
习思想品德,学会把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较稳定的意志品质特征,进而指导学生未来的行为。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教学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
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激发学生自学实践道德的热情。
五、实验目的数学教学论文
(1)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学—导—行” 教学模式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写出一系列优
秀的课题实验报告和小论文。
(2)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和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科研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六、实验原则
1、现实性原则
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2、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
3、实践性原则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
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一种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
4、创新性原则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七、实验步骤:
1、实验时间:2007年9月——2010年12月
2、发动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0月)
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法。
3、拟定方案,组建实验小组(2008年11月——2009年1月)
4、学习初步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09年8月)
统一思想,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组织实验人员学习、讨论《方案》,掌握操作模式的基本步骤并进行初步实验,重点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途径。
5、运用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实验人员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模式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领会《方案》的实质,对《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能顺利地应用模式进行教学。 6、熟练运用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实验人员能灵活运用模式进行教学,形成模式的独特风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7、实验测查、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写好实验研究报告,作好资料的统计、整理、组织测查、鉴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