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组织精彩纷呈、不一而足;学习方式无所不用、五花八门;教学内容无所不及、深而又广。对语文外延的无边界扩张和泛语文现象导致语文本体的缺失,也使语文的课堂教学规范呈现虚无化和杂乱化。我理想中的规范语文课堂应该是语文味十足的,是一首和谐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十字经,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参与完成的一个生活场景,一个正在发生的生活故事,当然也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还有这样的课堂:1、表面化,程序化化的生动活泼。———课堂热热闹闹,整节课中,学生活动形式很多,然而读书时间少了,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位、运用的时间少了,举手活跃但思维肤浅2、以发展个性为名疏于引导———课堂放得很开,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一味“宏大叙事”,来去无踪,学生主体不过是彩泡沫3、教师个人魅力秀———整节课中,教师激情飞扬,展示着主持人般的口才,演员似的演技,然而学生却木木然,被动学习。课堂不是学生发展的青草地,而成为了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4、多煽情,少沉思,伪情感朗读充斥课堂———学生还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就急于通过刻意的模仿达到朗读的目的,感情朗读沦为矫揉造作的机械模仿。
5、贪多求全,热衷于拓展、开放———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尚未深入,就要开始语言拓展,情感拓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忽视了文本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感受浮光掠影,懵懵懂懂。
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扎实,朴实的最高教学境界。对语文味的追寻不能停留在浅层,要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少搞点花架子,多出点语文味。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实施哪些课堂教学规范,做足语文味呢?
一、追求“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读,饱满一点。
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自然无痕地浸润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读需要“涵咏”支撑使它变得深刻。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对下面的这段话,可以读出多种情感: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这段话,你想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学生1回答:我想怀着一种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小姑娘在饱受了人间苦难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学生2回答:我想怀着一种哀痛的心情来读,因为一个没有人爱的可怜的孩子,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连做梦都做不到。
学生3回答:我既怀着一份欣慰,又怀着一份同情来读,欣慰是她终于见到了唯一疼她
爱她的奶奶,替她高兴;同情是虽然天堂春暖花开,但她毕竟死了。
学生还答:怀着淡淡的忧伤读;怀着解脱的心情来读,怀着无奈的心情读;怀着珍惜的心情读……教师小结: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理解不同,心情也就不同,但是老师相信,有一种心愿却是我们共同的,那就是我们对小女孩的祝福,希望她在天堂快乐。让我们怀着祝福一起读。
数学教学论文这样读既符合学生的个性解读,又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文本的多元价值,使读始终有一个回环,读厚文本,读出了个性。读,一直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它的地位一直没有被动摇过。然而,我们渐渐发现,读的时间在增多,但学生读得很浅,读,少了一种情绪的投入,智慧的牵引。而以上这一课例,无疑因“涵咏”而使读变得扎实有效。
其次,读需要“想象”拓展使它变得丰盈。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恩,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谁愿做那位父亲,告诉我?
生1很响亮地读父亲的话。
师轻轻走过去,问:父亲是这样说话的吗?再读读这段话。
生2:课本说“父亲、的话音很轻,他应该这样说。(生2很轻地读父亲的话)师:真好,还有谁也愿意这样来告诉我们。
师抽3个学生读。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轻轻地问:父亲这么小心,生怕惊动了小鸟,是因为……生1:是因为小鸟还在睡觉,父亲怕吵醒了它们。
生2:是因为鸟宝宝还在做梦,父亲怕吵醒了它的好梦。
生3:是因为刚好有一只鸟宝宝在伸懒腰,父亲怕吓着它。
师:所以,父亲轻轻地说,我们轻轻地读,轻点,再轻点,再小心点。
学生想象情境,通过想象情境来理解读,丰富读,使读变得丰盈。
第三,读需要”演说“介入使它变得灵动。汉语言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上《黄继光》一课,在前面”受伤匍匐前进“,”林弹雨中傲然而立“这两个镜头感悟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个”堵口的特写镜头“时,学生已浸润期间,这时教师可在反复的朗读中,问学生此时黄继光在你的心目中像什么?请深情地向黄继光叔叔说一段话。(学生说:我要满怀深情地对叔叔说,你是一棵不倒的青松,永立在上甘岭上;学生说:我满怀心痛地对叔叔说,你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在我的心中;学生有很多种心中的感受,有敬佩,有感谢,有不舍,有安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演说感悟中的情感投入到朗读中,这里,读一层一层地深入,在递进的不同要求中,学生情绪一次次投入,朗读一次次饱胀。最后,教师采用情景引读法更是把读引领到情感升华点。语文课上,孩子们每天在读别人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孩子感悟他人美妙之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感悟自己,抒发自己,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第四,读需要无痕丰富的指导,读,要导得随意妥帖。
听过一位教师的《祖父的园子》,上课的老师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停留在你好,
我好,大家好的同一个层面上,评读真切有效,方式多样性,评价语富于变化,富有情趣,或结合内容赞赏,或委婉提示:”你这棵玉米真是长到天上去了,‘就’字读得特别有味道。“”这是两句话,读完一句后稍微停顿一下。“”你读出了倭瓜花很快乐。“”我看见了你脸上洋溢着微笑呢。“”听你读萧红躺在园子里,我想到了‘不脱蓑衣醉卧明’的诗句。“润物细无声,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评价:”你眼里的萧红就
像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因无赖而可爱,因可爱而让人爱。“”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想做这个园子里的一根黄瓜 ……“”我觉得这个‘虫儿飞过,像在天上逛’可以读得再逍遥一点,因为天上的街市一定很繁华。“这样实在而温情的评价,这样中肯而有效的评价,势必带领学生进入读的更高境地。
有一句诗这样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不是大动干戈的展示读的花样,而是无痕妥帖地指点,引发课堂的美丽!
二、追求”语言流畅,思想舒展“的说味,说,提升一点。
谈到这点,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多此一举。不错,”说“在语文课堂上的比重不会少,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品悟句子,评别人的读或说,哪一个不是在”说“?但是,我们的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诸如意思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有时还以”你懂是懂的,就是说不清楚“或”你想得很深呀,就是话没说好“来原谅学生。以致于从小说到大,我们的学生依然词不达意,依然贫乏苍白,这里的贫乏指口头表达时词句不丰富形象;苍白指缺乏语言感染力,淡情绪无趣。我们只在意学生说得对不对,而忽视说的语言形象性和表达感染力,轻视言语质量的提升。
这里列举几个做法:
1、利用文本表达上含蓄蒙胧或留下的空白,发挥想象,丰富说的内涵。
我很欣赏一位老师在《燕子》一课中安排的一个情节: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一荡,荡出了什么?(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在回答时把内涵深化:荡走了沉睡的冬爷爷。荡醒了冬眠的青蛙。荡绿了湖边温柔的柳树。荡出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荡出了生命的活力,……)在课文学习时,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有意蕴处,展开有质的说话。在《搭石》中,创设乡亲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环境和人物动作神情,说说老人调整搭石的情景。为了说得有意境,教师提示:或许是细雨绵绵的日子,或许是秋风习习的日子……老师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实践运用的”活“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面的例子正是对语文课堂要有言语实践,要有语言生成的诠释。
2、提供说的”云梯“,说得顺畅,说得形象生动。在《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咀嚼:
师:我们精心的制作着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地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师读)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假如让你做一个风筝,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
生1:我想做一个老鹰样的风筝,因为我想像老鹰一样展翅翱翔。、师:风筝寄托着你的梦想。
生2: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带着我希望,带着我的快乐,在蓝天白云间穿梭。
师:是的,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生3:我想做一个心形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到贫困山区,送上我的爱心;飞到有战争的地方,带去爱和和平,让世界充满温馨。
师:我想,风筝一定可以完成你的愿望。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出示”憧憬“)要让学生说得有质,必要的示例是需要的。这如同为孩子架起一架通往天宫的云梯,让孩子有了自己上天的可能。要想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炼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
三、追求”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写,厚实一点。
写,要精选”点“,每一次都要有目标的生成,有提升,使写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中厚重起来。我们不能光读写结合的点,能引发学生 ”喜怒哀乐“的感悟点,都可以从情感共鸣和写法习得的角度让学生批注写。
1、给批注的点写。
《窃读记》中: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对”帖“字做批注。
《桂花雨》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浸“作批注写。
每堂课给一次批注的机会,还送上一个提示或要求,让学生沿着感悟和情感的线索,有目的而写,每一段批注,就是一次小练笔,而且是绝不游离文本的写话。如此,日积月累,厚实学生写的能力。
2、给三维目标的生长点写。
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空白省略展开想象处。
在《珍珠鸟》教学的末尾,有这样一个写的练习:
师:信赖是什么?有人说,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有人说,信赖是一份宽容,包容了你我,让我们无所拘束,流露自我……那么,你认为呢?拿起你的笔,写上你对信赖一词的赞美或认识吧!
课件出示句式:
信赖是 , ;信赖
是 ,……《浅水洼里的小鱼》拓展想象,情满课堂写话设计: (1)、想象说话鱼儿畅游。
(2)、感悟小男孩带来的爱的真谛,爱是弯腰捡起浅水洼里小鱼,让它重新回到大海的怀抱。
(3)、连句成诗。(1)看图作诗。爱,她是 。
(2)在你的眼里,爱还是什么,请写在鱼形纸上。(3)连句成诗(6人合作)当然,语文课堂教学规范不是一页白纸上的黑字所能写尽的。综上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为避免标签效应,”课标“样板,我们需要规范;为了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让课堂不再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需要规范;为了不追求轰动效应,寻求语言之外的课堂”亮点“,需要规范。而课堂教学中读的规范,说的规范,写的规范,是我们避免”非语文、泛语文、窄语文“等现象的有效途径,而语文教学一旦避免了这些现象,学生就能书声朗朗,切己体察,就能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又何愁”语文味“不足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