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过程;优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73-01
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维方法、思想品质的培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它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表情淡漠或神恍惚地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
二、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法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经常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
四、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等。课堂上即要教师的讲解引导,又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新旧数学知识的衔接也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而且新旧知识的衔接大多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若处理好,整堂课由开头熠熠生辉。
五、由数学美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是有了数学美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才使得数学有着重要作用,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而新课改后的教材更体现数学美。因此,在数学课中,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普洛克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形成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观点,而且可增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结合课本设计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充满数学。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改变对后进生的态度,增加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八、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使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教师应有的放矢,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层次的情景,数学教学论文通过问答、对话、讨论等形式,实施情景教学。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兴趣盎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