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数学教学论⽂3篇
  ⼩学数学课堂教学⼀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素质、能⼒,突出⼩学⽣的特点。本⽂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浅谈⼩学数学教学论⽂,欢迎阅读!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篇⼀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并能获得⼀定的情感体验。“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注重对学⽣进⾏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学⽣的解决问题能⼒是当前课程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结合低段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些⼼得体会:
  ⼀、精⼼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解决问题⼀般都是在情境中让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提出⼀个问题往往⽐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学习的知识⽔平和认知特点,精⼼设计问题。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花。例如:教学⼆年级两步应⽤题时:创设了⼀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是学⽣熟悉和喜数学教学论文
欢的活动项⽬,通过师⽣⾃然的交流,导⼊新知。让⼩朋友说说图中的⼩朋友在⼲什么?发⽣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是学习的主⼈,教师应突出学⽣的“主体”,为学⽣提供充分的⾃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的潜⼒,⿎励学⽣运⽤已有知识主动⼤胆地猜测、推测,⽤科学⽅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度去寻解题思路,引导学⽣⾃⼰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当学⽣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较充⾜的时间⾃⼰独⽴思考,尝试解决。⿎励学⽣把⾃⼰的想法写下来。想清楚每⼀步为什么这样做,想⼀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探究算法,⽼师适时指导。然后让学⽣检查⾃⼰试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反思⾃⼰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哪些新知。
  三、重视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掌握数学思维的⽅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车上原来有67⼈,到胜利街车站,下车25⼈,⼜上车28⼈,现在有多少⼈?在教学中,学⽣先读题,思考⽚刻,学⽣举⼿:
  ⽣1:我的算式是67-25+28=70(⼈)总⼈数减去下车的⼈数再
  加上上车的⼈数就是现在的⼈数。
  ⽣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也可以先加上上车⼈数再减去下车的⼈数。
  ⽣3:28-25+67=70(⼈)
  学⽣思维踊跃,能清楚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内⼼喜悦之余,我多了⼀个⼼眼,学⽣是否能真正理解?我问“谁来说说为什么上车⼈数要加上,下车⼈数要减去呢?54⼈,只有10多个同学表⽰可以试着说说,多数同学是⼀⽚迷茫。第⼀次教学决不能留下“半⽣的⽶饭”,必须让学⽣知其所以然,否则以后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我通过演⽰,把教室⽐作公交车,让部分学⽣做演⽰,模拟上下车情景,让学⽣体会有⼈上车,车上⼈多变多,求现在车上有⼏⼈?可以这样想:就是求⽐⼀个数多⼏,也可以这样想:也就是求原来车上的⼈数和上车的⼈数合起来是多少。所以⽤加法计算。反之,有⼈下车,车上的⼈数⽐原来减少,可以这样想:就是求⽐⼀个数少⼏。也可以这样想:从原有⼈数中去掉下车的⼀部分,所以⽤减法计算。第三种⽅法,想到的学⽣很少,通过引导,⼤部分学⽣还是可以理解算理,明⽩下车25⼈,上车28⼈,车上的⼈数增加了28-25=3(⼈)。
  “解决问题”教学的⽬的不仅仅是解决⼀个或⼏个问题的本⾝,⽽应该是让学⽣通过课堂上的⼏个问题解
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些常⽤的基本策略和⽅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学会⽤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潜能、引导学⽣开展探索式学习,提⾼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的创新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篇⼆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效性等优势进⼊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段和⽅法发⽣了根本性的变⾰。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信息技术优化⼩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因为年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的注意⼒到课堂上来,培养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法才能随时随地运⽤。好像出于本能,⼀辈⼦受⽤不尽。”所以对⼩学⽣⽽⾔,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件事情长久的注意⼒来培养。教师利⽤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理,⽽这种好奇⼼⼀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们就会⾃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图形的认识》⼀课时,我为学⽣创设了这样⼀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的长⽅形、正⽅形、三⾓形和圆⼿拉⼿向同学们⾛来,孩⼦们的注意⼒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思维的⽕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的培养,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情境,我曾经听过⼀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开始还兴致⾼涨,到最后⼀关时,已经索然⽆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个同学,⼤部分同学各⼲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段是⼯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具的本质,⽽不是光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