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3篇
  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后的⼩学数学教育做好⼼理准备。本⽂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浅谈幼⼉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欢迎阅读!
  浅谈幼⼉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篇⼀
  以前,对幼⼉进⾏数学教学常常采⽤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幼⼉学的教学⼿段,虽说也强调直观形象,但幼⼉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我把传授知识和智⼒、技能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幼⼉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
  ⼀、提供材料,为幼⼉创设尝试的环境
  尝试过程就是幼⼉动脑、⽤⼿做做玩玩的过程,提倡幼⼉⾃⼰动⼿去发现,因此,我为幼⼉准备了丰富的尝试材料:在活动区中复习练习组成、加减法、各种图形、倒数绘画、⽐较物体的厚薄、宽窄等材料,充分让幼⼉去发现操作,只是尝试教学的物质的基础,也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了基础,让幼⼉在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探索学习。
  ⼆、激发兴趣,⿎励幼⼉⼤胆尝试
  在教师启发下,幼⼉往往对某⼀问题产⽣好奇⼼,这时,他们就有了试⼀试的愿望,同时,幼⼉尝试的本⾝也调动幼⼉情绪,激发幼⼉思维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使之处于积极状态,产⽣想学、爱学的愿望。如:在学习《⼆等分》中,我请幼⼉将⼀块点⼼分成两份,提醒幼⼉应分得⼀样多,他们对活动产⽣了兴趣,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随之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发展。
  三、尝试中允许出现错误
  对幼⼉来说,尝试过程要⽐尝试所获得的结论更为重要,幼⼉对事物的认识是同他们⾃⾝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动⼿尝试为幼⼉提供了学习、寻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法和机会。由于幼⼉的发展不同,能⼒有强有弱,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允许幼⼉出现错误,并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调动各⽅⾯因素,促使幼⼉能尝试成功。如:在学习《⼆等分》活动中,幼⼉将⼀块点⼼分成⼤⼩不等的两份,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兔哥哥、兔弟弟,都想把⼤的分给对⽅,这样让来让去谁也不吃,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很多幼⼉想出了把⼀块点⼼分成相等的两份,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的,同时⼜让幼⼉得到了⼀次品德熏陶。
  幼⼉学习数学依靠的是⾃⼰的经验,⽽不是教师的经验,我们不仅要⽤数学活动来促进幼⼉思维发展的特殊功能,还应努⼒挖掘数学对促进幼⼉全⾯发展⽅⾯的⼀般性功能,要使数学教育真正为整体教育服务。
  浅谈幼⼉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篇⼆
  数学是潜在美感很强的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且具有⾄⾼的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的审美意识,使学⽣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美,特别是它的意念美,那将是⽐⽂学艺术更具魅⼒。⽐如我们⽤发现法教学让学⽣学会⾃⼰发现知识,⽤引导归纳法让学⽣学会引伸、⼴开联想。当⽆限美妙的结论或巧妙的解法出⾃学⽣⾃⼰的发现之时,那种乐在其中之情就随之⽽⾄了。因此发挥数学美的魅⼒,启迪学⽣去认识它,拥有它,实在是百利⽽⽆⼀弊之事。只要我们在对每⼀性质、公式的推导⽽拓⼴、对每⼀道习题的求解进⾏探索、对每⼀知识系统进⾏归纳整理中都留⼼做启迪美的诱导,久⽽久之,数学学习也就成了乐于其事的美差了。下⾯从三个⽅⾯谈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感受简单美
  数学现象和其它⾃然现象⼀样是纷繁复杂的,呈现在天真的孩⼦的眼前是杂乱⽆章、难以捉摸的,然⽽当我们引导学⽣从中归纳、推理、⽐较、概括,通过思考⽽求出简单明了的⼀条规律,或⽤⼀个概念、法则、公式清晰地表⽰出来,那会马上使学⽣产⽣⼀种简单整齐的美的情趣。
  ⼆、体验和谐美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多拉斯指出:“美是由⼀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数学⽆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表现出统⼀的和谐美,通过它对学⽣进⾏陶冶,有助于造就和谐美的品质。
  数字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就表现出⼀种和谐,如75008读作七万五千零⼋,⽽⾮七万五千零零⼋,便是求得⾳乐美的佐证;100-25=17+□这样的等式和1分=60秒这样的换算式,本⾝就给⼈⼀种对称、平衡感;1千⽶=1000⽶之类及
x·y=K(⼀定)等⽐例关系,完全是合乎⽐例的协调与和谐;C=2Лг=Лd把⼏者关系统⼀地表现出来,有⼀种统⼀的和谐美;各种符号表格,图⽰线条及⼏何形体,除展⽰形象的美外,也表现出内在的均衡、匀称;法则、结语、定律除在表达上字字珠玑,不溶添减,给⼈以正确、规范、简洁的美感外,更有⼀种抽象美感。对于这些,教师⼼中明⽩,在教学形式处理上⼒求
完美、雅观,对诱导学⽣向爱美的⽅向发展是⼤有裨益的。
  数学教学让学⽣体验内在和谐美,主要是严谨的逻辑结构之美。教师提问、点拨做到准确、清楚,演⽰图解做到直观、明⽩,推导过程循着学⽣的思维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明晰可辨,则数学的学习⼏乎是⼀种艺术的欣赏,妙不可⾔。
  三、领略奇异美
  成功的数学教学,总是让学⽣不断叹服于发现的掌握科学规律的新奇中,时时领略到⼀种探求奥秘的愉快感。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时,教师写出两个加法算式:60+70=130,70+60=130,它们结果为什么相等呢?使学⽣感到惊诧,渴望探求新知。⼜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 ×( )=5×( )= ×()=1这样⼀道题来让学⽣填空,当学⽣感到困难时,教师⾃告奋勇迅速填写完毕,并补充说:“谁能出⼏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都可随时填完,不信谁来试试?”话⾳刚落,学⽣兴趣⼗⾜地出起题来,结果正如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是为什么?学⽣感到奇怪,这样学⽣就会奋起探测奥秘,在渴求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倒数”的概念。随着年级的升⾼、数学知识技能的积极,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学⽣会发现数学知识的神奇的内在联系,数学的奇异美⽐⽐皆是。
  总之,数学教学培养学⽣对美的感受,是寓乐于美的享受之中,寓乐于创造想象之中,寓乐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为学⽣所喜闻乐见。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融知识教学与能⼒培养为⼀体,融智育教学精辟德育培养为⼀体,⼀定能使学⽣在德、智、体、美、劳各⽅⾯都得到均衡发展,成为全⾯展的⼈才。
  浅谈幼⼉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篇三
  幼⼉时期是⼈的⼀⽣中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智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后的⼩学数学教育做好⼼理准备。
  ⼀、数学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以⾼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就这两个特征⽽⾔,数学是很不适合幼⼉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平的⼀门学科。如果把幼⼉园的数学教育看作是单纯地教给幼⼉⼉⼀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幼⼉⼉记住了⼀些数字,能表达某⼀概念涵义的词语,那么幼⼉对数学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失去教数学的兴致。
  ⼉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童学好数学的⼀个重要的⾮智⼒因素,⽽且它还影响着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幼⼉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的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成⼈对数学的厌恶和学习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幼年期某个持殊的原因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它可以激发幼⼉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觉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信⼼的基础。如果幼⼉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影响幼⼉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幼⼉的接受能⼒,⼆是教学⽅法不适合幼⼉的认知特点,三是教师对幼⼉学习成绩的态度。
  最能引起幼⼉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跳⼀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数教育的活动中,当幼⼉能够熟练地把⼀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组以后,这时能够引起幼⼉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较各组物体之间的多少。让幼⼉在这些组中出物体个数最多的,或最少的。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考引向对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跨⼊数概念形成的历程,这是幼⼉思维的⼀个跳跃。
  幼⼉在刚刚学会⼀种技能,或者理解⼀个概念后,有⼀种反复练习这种技能,或反复领会这个概念的强烈欲望,这时教师就为幼⼉提供⼀组活动,以满⾜他们的欲望,这样更能激发幼⼉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有⼀个四岁半的⼥孩,她对排序的⼩组活动,其主要原因是她有掌握排序技能,还不能理解序列中物体的传递关系,在⼏次尝试失败后便失去了兴趣和信⼼。这时教师专门对进⾏了个别辅导,帮助她领会排的规则,引导她从相邻的两物体进⾏⽐较,逐步增加到在⼀个序列中对⼀组物体的⽐较,逐步增加到在⼀个序列是对⼀组物体的⽐较,帮助她排出了⼀个序列,使她很快领会了活动规则,理解了序列的含义。在教师⾛后,她复排出6次10个物体的序列,并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都积极地参加到排序的⼩组去活动。
  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引起幼⼉的兴趣,第⼀,应选取适应幼⼉的能⼒并具有挑战性的知识或技能;第⼆,要为刚学会某种技能或概念的幼⼉提供充分练习或动⽤的机会。这种练习或动⽤的机会应该是同类型
  经验的不同情境。例如幼⼉刚刚掌握了分类的技能,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实物材料,让幼⼉从物体旬部特征的形状、颜⾊、⼤⼩进⾏分类,也可让幼⼉从物体的内部属性进⾏分类,这样不仅利于幼⼉类概念的形成,⽽且可以促进类概念的发展,从⽽培养幼⼉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
  不同的教学⽅法对幼⼉的学习也有影响。最能旨起幼⼉兴趣的教学⽅法是适合幼⼉认知特点的⽅法。在幼⼉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幼⼉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忽视幼⼉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直觉形动⽣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般多采⽤讲解、演⽰的⽅法,很少让幼⼉直接操作材料,这样常常使幼⼉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些数学语⾔或概念,这种没有理解内涵的语⾔、概念就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使幼⼉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来⾃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及
其属性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成为幼⼉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再进⾏概念属性的抽象。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内的⾃然数列可以通过以“1”为等差,递增到10的摆放纽扣来感知。
  教师对幼⼉数学成绩的态度所产⽣的不利影响并不亚于内容和⽅法不当的不利影响。举⼀个例⼦说明这个问题。⼀位⽼教师回忆她⼩时候学习数学的情景,在⼊⼩学前她已跟着爸爸学会了四则运算,也很喜欢数学。⼊学时⼀下就跳到三年级学习。在⼀次⽼师出了⼀道除法运算题要学⽣上⿊板演算,在别⼈都不愿意上去的情况下,她上去⽤⼩除法算出来了。可是,教师要求⽤⼤出发解题,并对他的解答做了
否定说:“这么笨,连⼤除法都不知道”,教师的这种态度极⼤的损害了⽼教师幼年喜欢数学的热情。从此他对数学“告别”了,⼀上数学课就想逃课。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管幼⼉解答数学问题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给予否定的态度,⿎励幼⼉不断探索,直到取得正确答案为⽌,在幼⼉时期保护幼⼉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的积、好奇的态度⽐使幼⼉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研究表明孩⼦对于数学的态度和兴趣在⼗⼀岁以前是⾄关重要的。说“我不喜欢数学”对成年⼈,通常都是在这个年龄时期就形成了这个看法,如果⼀个⼈不喜欢某件事物,他就会避开它,甚⾄于会害怕它。这就是形成了⼼理上的“阻滞”。孩⼦们对数学形成“阻滞”的事很常见,因此在幼⼉园的数学教育中,⼀但幼⼉接触到数学,教师就要注意保护孩⼦的积极、好奇的态度,为他们⽇后进⼀步接受数学教育做好⼼理上的准备。
  ⼆、幼⼉可接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确定幼⼉数学教育内容的⼀个标准就是有关数学知识的结构要与幼⼉智慧发展的运算结构相互适应,同时能够引导和促进幼⼉逻辑思维的发展。幼⼉数学教育可确定以下⼏⽅⾯内容:
  (⼀) 集合和对应
  集合和对应是险地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的概念形成起着基础概念的作⽤,他们的⼀个重要特点是能够⽤实物进⾏操作和运算,这正适合幼⼉认识发展的⽔平。集合的表⽰⽅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图⽰法,图⽰法能直观的表⽰⼀个集合。这种⽅法在幼⼉数学教育中使⽤教多。
  ⼀⼀对应是幼⼉不⽤计数⽽能⽐较两种物体多少的逻辑⽅法,它是形成等数性观念的必备技能,并被运⽤在计数活动中。因此幼⼉掌握⼀⼀对应关系是其数概念形成的基础条件。
  (⼆) 数、技术和数的运算
  幼⼉认识10以内的⾃然数和0,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计数技能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幼⼉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使幼⼉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 量与计量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定的量,幼⼉在⽇常⽣活中很早就开始和各种计量打交道。如:物体的⼤⼩,⾛路的快慢,物体的距离等等。幼⼉学习⽐较各种量可以正确的认识周围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幼⼉学习对各种量的⽐较,可以帮助幼⼉建⽴序的概念。例如:⽐较⼀组棍⼦的长度,把它们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起来。通常排序列⽐较事物的量还可以帮助幼⼉理解量相对性,幼⼉学习计量通常采⽤计量的⽅法,不使⽤通⽤的标准计量单位,⽽是利⽤各种⾃然物作记量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容积。幼⼉学习计量的意义在于运⽤数概念,体验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置换的预算结构,从⽽建⽴测量单位体系的观念,为⽇学习计量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论文
  (四)空间与⼏何形体
  让幼⼉初步认识⼀些简单的平⾯⼏何图形和⼀些简单的⽴体⼏何图形,有助于培养幼⼉具体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为达到这个⽬的,在教学中出来让幼⼉知道这些⼏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以外,重点是帮助幼⼉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以⼀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邻近、次序、分离、包围等空间关系。理解和掌握这些空间关系是进⾏空间直觉思维的基础,也是学习⼏何知识的基础。
  在让幼⼉认识⽴体图形时还可以结合认识⽴体图形与平⾯图形的关系。帮助幼⼉从关系⼊⼿来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幼⼉的数学思维。
  上述这些内容只要我们采⽤符合幼⼉认知发展的教学⽅法,通过多种活动来引起幼⼉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幼⼉理解它们,从⽽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