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实验小学备课设计稿纸
课题
3.古诗三首——村晚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
分析
文本位置
《村晚》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三首古诗,是一首表达了孩子景宁静优美、牧童活泼可爱的古诗。《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古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古诗的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写远山落日,用“衔”和“浸”,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映在水中的情形。绿草、碧水、青山、落日,彩绚丽。后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诗要求学生会读“陂”“漪”2个二类字。《村晚》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天性。可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训练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紧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语文要素,让学生学会通过孩子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关系建构:
本课作为单元精读课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承担着“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中“想象画面”这一方法的落实与达成,是对后三课精读课文将要学到的通过具体事例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的提前学习,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学习奠定基础。
资源拓展:
与《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舟过安仁》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配合使用,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关键词句和插图来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标
分析
五年级学期的学习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舟过安仁古诗的意思接触过大量诗歌的熏陶。结合学段、学期以及单元分析,本单元课标分析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生会读“陂”“漪”2个二类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诗歌,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学情
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
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基本养成较稳定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古诗阅读量,能够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等解决学习中的字词等障碍困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朗读古诗并背诵,为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已有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背过古诗,并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并且已经读过有关描写儿童的诗歌,对于古诗所代表的含义已有初步了解。
已有策略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和书写技能,为识字、写字做了铺垫。在阅读方面,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默读、略读、有感情朗读等朗读技巧。并且已经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能抓住文章要点梳理信息,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学习困难障碍:
本课重点是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学生可能在理解“陂”“信口吹”等个别词语的时候有困难,需要重点点拨。
学生个性差异: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自查、教师指导有效掌握本课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对之前学过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运用不是很流畅。
突破措施:
1.在体会情感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结合注释和背景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有自己的感悟。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在读熟的基础上,结合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画面。
学习
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读 “陂”“漪”2个二类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水满陂、信口”等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积累建构以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2. 通过互学互助、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等方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有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中传承中华文化
3.通过精读感悟,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孩子悠闲自在的盎然情趣,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有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中鉴赏文学作品以及表达与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的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学习难点:
品析典型诗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方法,体会作者诗中对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课前
准备
PPT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对于目标一)
1.导入语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两首描写童趣的古诗。大家能背诵下来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最后一首。
2.生:背诵《四时田园杂兴》以及《稚子弄冰》
学生能够背诵出学过的《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
问题预设:
极少部分孩子古诗背诵不熟练。
补救措施:
时时回忆巩固要求背诵的古诗。
二.预习检测(对应目标一)
学习内容:
1.古诗范读
2.查自读情况
3.补充一类字:
4.理解词语:陂、漪、腔等
学生活动:
1.读古诗(学共体内部读一下)
2.一类字并组词(学共体内部展示交流,共同学习)
1.同位互查
2.排火车检查
3. 能简单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4.能正确流利诵读古诗
5.能正确说出一类字读音,结合注释能简单说出词语意思,意思对即可
问题预设
词语“陂、衔、漪易读错,“陂、信口吹”等不易理解。
补救措施
1.小老师多领读几遍
2.结合注释说说对词语的理解,来加深印象、有意义识记。
三.整体感知(对应目标二、三)
学习内容:
古诗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
生自读课文,可同桌互读也可自己大声朗读,结合注释先自己思考概括古诗主要内容。
结合注释,并思考
能够简单、流畅说出来即可
问题预设:
大部分同学能结合注释说出古诗大意,但部分学生理解不够到位。
补救措施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合作探究(对应目标二、三)
(一)学习内容: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两句中“横”改为“骑”可以吗?
学生活动:
1.先自读古诗,出相应描写结合注释。
2.学共体交流讨论。
(二)学习内容:
学生能够结合助读内容理解这样不好来,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师:“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这两句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学生活动:
生1: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生2: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学习内容:
比较三首诗歌:
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先自由诵读自主思考
2.再在学共体合作交流、
3.生展示(整合学共体,用自己的话说出)
4.生生互评补充(先学共体补充,下一位同学再评价补充)
:这三首古诗都写了儿童的生活。 第一首写了童孙学种瓜,第二首写了稚子弄冰,第三首写了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自。
生(做补充):不同的是,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师引导总结(注意出孩子回答好的地方鼓励)
当堂检测:给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四)学习内容
1. 童孙未供耕织(    )
A. 解开 B. 调解 C. 理解,懂得
2. 也桑阴学种瓜(  )
A. 依靠;依附  B. 靠近  C. 临近(指时间)
3. 稚子金盆脱冰(  )
A. 知道,懂得 B. 使人知道  C.早晨
学生活动:
1.自主练习
2.订正答案
3.交流易错点
1.完成任务单的合作探究任务
2.通过学生读课文进行生生互评评价
3.生生评价检测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4.通过读重点句段进一步理解诗句所要表现的场景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说出三首古诗的异同点,交流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人云亦云。
6.学生能准确做出答案。先同桌对照答案互评、交流、改错;教师指导重点易错点,进行评价。
问题预设:
部分孩子概括不出画面来。
补救措施:
1.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助读通过请教同伴或小组成员进一步理解诗句。
2.对于重点词语和句子可采取让孩子借助工具书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助读等的方式进一步理解。
问题预设:
部分孩子无法全盘把握三首古诗的异同点,表达不流畅。
补救措施:
1.生生补充、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点拨,加深孩子对三首古诗异同点的理解。
问题预设:
可能个别同学会回答错误。
补救措施:
1.对个别基础不扎实的同学留足回答问题的时间。
2.发挥学共体作用,在课上进行及时帮助。
3.课下在单独辅导,再次提问。
五.拓展延伸(对应目标三)
问题: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小练笔)。
六.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背诵古诗
个性补救作业
巩固性作业
1、2
5分钟
自由拓展阅读主题丛书1第一单元其他篇目。
拓展性作业
2.3
15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