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一览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一】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19年的逃亡生涯里,经常饱受饥寒交迫,野菜为汤。
  有一次,因为天气突变,野菜都没得吃了,一饿就是好几天,已经濒临死亡边缘。
  而跟随他的臣子中,有个近臣,名叫介子推,生得一身正气,忠心耿耿。
  为了重耳的身体,悄悄的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再炖汤端到重耳床前。
  一本正经的说:
  “主公,今天运气好,刚打到了一只山鸡。”
  重耳有些信了,喝了口,觉得味道有点怪,再定眼一瞧,介子推的腿上大片被血湿透,心中瞬间明了。
  重耳感激涕零的发誓道:
  “先生大恩,重耳将来为王,定当报答。“
  【二】
  很多年以后,重耳功成名就,封赏四方将领
  唯独忘了但那位割肉喂汤的近臣。
  介子推也没有太在意,一心归隐山林。
  重耳经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的功劳,到处不到人,最后才打听到,介子推在绵山内(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派人通传几次,介子推一直谢绝。
  重耳亲自前去,介子推听说重耳亲自来,连夜躲到山中更隐秘的地方。
  重耳想逼介子推现身,更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一个讲诚信的君王,这个恩还要必须还。
  身边一个臣子建议叫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就能逼他现身。
  【三】
  山上三个出口燃起熊熊大火,只留了一个出口。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等来介子推,只看到介子推葬身于火海的遗体,身上留下一首血诗。
  那首诗为: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哭得伤心欲绝,悔恨自己报恩不成反伤无辜。
  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介子推葬身火海的第2日,就被重耳命名为清明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古诗
  1、最欢快地清明诗: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的这首《清明日》短短40个字,却充满诗情画意,在历代百余首清明诗中脱颖而出。
  清明清晨,清娥飞舞,彩斑斓,犹入画扇中,桃花艳,郁金红,竞相开放,遍田野。繁花滴露的清晨结伴踏青,微风拂弱柳的傍晚归来。马儿嘶鸣,鸡出笼,欢快啼叫,谁家儿童正瞄准鸟儿发射飞弹,吓得黄鹂鸟赶紧飞入隔壁庭院。
  春和景明,难掩人们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眼里所见,耳畔所听,皆是春天美好的模样,鸟语花香,鸡鸭成,日子平淡又自在。
  2、最无常的清明诗: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写这首诗时正是“元佑党争”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免不了也受到牵连。全诗用比,道尽人生世事的无常。
  佳节清明,桃李争妍,春雷震动,龙蛇蛰出,春雨丰沛,草木生长,本是一派勃勃生机,然而清明时节“野田荒冢只生愁”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知谁是”?
  终归是一抔黄土,蓬蒿一丘,千载万世,是贤是愚,是忠是奸,谁又能分辨?世道无常,不过一死。
  3、最经典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到清明,就必然少不了杜牧这首家喻户晓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纷纷”两字既写出了清明春雨的凄迷之美,又隐隐透露雨中行者的复杂心情:清明本是家人相聚,或踏青郊游,或上坟扫墓,而今孤身赶路,春衫尽湿,触景伤怀,心头百般滋味“欲断魂”。
  正因为“断魂”才想要寻个落脚之地,顺便再借酒浇愁,不远处的杏花村就隐隐有家小酒馆,正等着雨中的客人。全诗到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