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名人故事
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下面是关于清明节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清明节名人故事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个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洒,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
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许多人戴柳,许多人家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修建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更为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的意识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着他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清明节的名人故事精选。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受封,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为介子推叫屈,在宫门上贴了一
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表示纪念。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精选故事。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
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的隆重节日。
为纪念介子推,有的人家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流播各地。
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可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家祭扫先人坟墓的野祭习俗
有传说认为清明、寒食扫墓来源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清明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