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故事习俗简短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流传的是与诗人屈原有关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他是楚国的贵族身份,因为一些政治原因被放逐到了汨罗江附近的地方。他在这里以写诗、作文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他关心的是他的国家楚国,他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提倡忠君爱国之风。
然而,在楚怀王的庙谋反的假消息传出,使得楚怀王的信任出现了问题。屈原也深受株连之苦。
前277年的一个晴朗天气,因为受尽屈辱,对自己的国家与民众的无奈而郁郁寡欢的屈原,最终情绪崩溃。得不到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自己家族的背叛与恶意,都让他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痛心之下,屈原选择了怀王自杀,义无反顾的投汨罗江而去。
当天,人们满怀悲痛,毅然地冲入江中寻屈原,可是他们始终未在江中到屈原的尸体,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江面上飘浮的一种白的饢粽食——粽子。
屈原投江自沉后,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救他,但无人救出,于是人们便抛食以安其寂寞的鱼虾。民间的习俗是,人们在江中救屈原,到他们再次探江时,未期得屈大夫,但见有白食浮江,踰戍去觅屈大夫,罔得。各怨其识,乃不时有人持食一豆至江,复作暴烈食之,而四面哭号曰:“招屈!”此取鱼虾阳食,以充屈大夫之饵养也。后至附塘晨食过日,所载之食不见。故子孙相沿。
白食浮于江面,这另一不合常轨怪象,使人们更觉匪夷所思。江中的水因屈原的殉忠而化甜,水草如故,丝毫没有受到一丝污染。因而当地的百姓们为了缅怀屈大夫的忠烈,因缅我君臣之勤舍,悉从鳝余,为屈大夫生彼非,以成禹事功,诚相期,故畴礼无替。至今,每年都有到汨罗江边来悼念和投食的习俗。
此外,还传说屈原的魂魄不甘寂寞,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也会玩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来安抚屈大夫的魂魄。
清明节在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仍然是扫墓和踏青。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回到故乡,祭祖扫墓。祭祖就是供奉祖先,祭祀根棵;而扫墓则是用清扫、修葺、献鲜花等方式对墓地进行整理。
在一些地区,还有人会在清明节那天举行一些传统民间活动,比如说清明节的早晨,有人会在水中洒白米,用以洗刷孩子的灵魂,这被称为“渡清明”。而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扔春牛、跳七巧板、打马球等活动。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最为传统的民间活动还是野游踏青。“踏青”是指人们在清明时节外出游玩,感受春天大自然的气息,享受春天的美好。
总之,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享受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风俗和习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