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清明节融汇⾃然节⽓与⼈⽂风俗为⼀体,是天时地利⼈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然规律的思想。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种节⽓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与寒⾷节有关。晋⽂公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在⼭西⼤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天过寒⾷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天为寒⾷节,前⼆天为⼩寒⾷。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节”之⼀,⼀般是在公历4⽉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前8⽇后及10⽇前10⽇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为国定假⽇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随⾂了半天也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
处,从⾃⼰的⼤腿上割下了⼀块⾁,煮了⼀碗⾁汤让公⼦喝了,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介⼦推⾃⼰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公。即位后⽂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唯独忘了介⼦推。很多⼈为介⼦推鸣不平,劝他⾯君讨赏,然⽽介⼦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他打点好⾏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带⼈去请介⼦推,然⽽介⼦推已离家去了绵⼭。绵⼭⼭⾼路险,树⽊茂密,寻两个⼈谈何容易,有⼈献计,从三⾯⽕烧绵⼭,逼出介⼦推。⼤⽕烧遍绵⼭,却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晋⽂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发现⼀⽚⾐襟,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这⼀天定为寒⾷节。
第⼆年晋⽂公率众⾂登⼭祭奠,发现⽼柳树死⽽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禁忌
⼀、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重的影响。从别的⽅⾯来说,清明时节是⾮常拥挤的,为了胎⼉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不可在墓地照相
⼤家扫墓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家扫墓的时候,最好⼼怀敬意,专⼼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的运势。
三、忌穿⼤红⼤紫
清明节是不能穿的⼤红⼤紫去上坟的,相信⼤家也不会穿这样的⾐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会疏忽⼤意,在佩戴或是内⾐上不经意使⽤了红⾊。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可穿红⾊。
四、外⼈不要参与他⼈的扫墓
清明的时候作为外⼈的⾝份去参与扫墓是⽐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烦。毕竟不是⼀家⼈,各⾃加持的⽓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霉运。
五、⾝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
⼀个⾝体正处于⽣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不佳,诸事不顺的⼈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因为阴晦之物最喜⽓运低迷的⼈,这种⼈缺乏⼈⽓,容易侵犯。
六、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候。这⼀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运和健康,都是⼤⼤不利的。
七、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同时鞋⼦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的,以免不吉利。
⼋、忌嬉骂,⾮议先⼈
扫墓完毕后,有⼈带着孩⼦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议先
⼈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即是亵渎的⾏为,届时⿇烦上⾝就怪不得谁了。
清明节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绳⽽迁移。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们喜爱的⼀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
踏青
⼜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清明节,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1979年,⼈⼤常委会规定,每年三⽉⼗⼆⽇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