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热爱众、关心众、和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众送去茶水;来到碾米众中交谈并帮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关心众生活、处处为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23*在花山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来到众中,亲手给众递去茶水、帮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众、和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
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综合资料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
了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热爱众、关心众、和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众送去茶水;来到碾米众中交谈并帮众推碾子。
  教学中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关心众生活、处处为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来到众中,亲手给众递去茶水、帮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众、和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具体写了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词语注释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诚恳:真诚而恳切。
  沉思:深思。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特殊:特别,与众不同。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端详:仔细地看。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干扰:扰乱。
  词
语积累
  一、近义词
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干扰——扰乱特殊——特别耽误——延误沉思——深思
    端详——打量局面——局势操劳——劳累诚恳——真诚
  二、反义词
    新鲜——陈旧严肃——活泼为难——好办特殊——普通
    拘束——自由诚恳——虚伪
  三、多音、多义字
  文章导读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文章就讲了在花山村关心众碾米、给碾米的众送茶水和帮助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关心众、爱护众、处处为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句段赏析
  1.“注意,抽着烟和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这是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缓,态度是那么诚恳!
  2.“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这是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众。这段话表现了依靠众、关心众、坚持同众同甘共苦的崇高思想品质。这是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3.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老人说的这句话,说明他没有认出来。但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可能在哪儿见过一面,或者看到过的画像,也可能以前在一些地方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众帮助众的八路军、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但记不清是哪一位了。
  4.这会影响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众的生活。
  这是对警卫员讲的话。讲
话时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热爱人民众,关心人民众的生活,把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环境。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1948年的春夏之交,来到花山村,工作很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讲关心众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讲让警卫员给碾米的众送茶水,并教育警卫员应该关心、尊重众。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写作特点
  本文中心明确,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围绕中心选择的材料较典型。文中关心众碾米和给碾米的众送茶水这两件事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显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关心众碾米、给碾米的众送水和帮助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关心众、爱护众、处处为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在花山》重难点学习指导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关心众碾米、给碾米的众送茶水和帮助众推碾三件事,表现了关心众、爱护众、处处为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2.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可分为四部分。首先讲了工作十分繁忙。接着写了让警卫员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然后写让警卫员、炊事员沏茶给碾米的众喝。最后写来到众中讲解喝茶的好处,并为大娘倒茶、推碾子。
  3.学习本课,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记叙的三件事中,关心众碾米和给碾米的众送茶水两件事写得详细,不仅完整地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具体地写了听说让乡亲们到别处碾米,很不高兴,非常着急,连香
烟也顾不上抽了,急于说服警卫员。表现了依靠众、关心众,坚持同众同甘共苦的崇高思想品质。
  4.句子解析
  【例1】“注意,抽着烟和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析这是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缓,态度是那么诚恳!
  【例2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析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军队离不开众,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军队不仅没有吃穿,而且消息闭塞,进退困难,犹如鱼儿离开了水一样,难以取得胜利。“反过来讲”就是把老百姓和革命队伍调换个位置,革命队伍所进行的斗争正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谈话浅显易懂,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例3】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析这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含义十分深刻。这是因为亲自为推磨的母女舀茶送水,而且推磨又如此在行,因此觉得这位首长可亲,所以细细端详起来。“好像在哪儿见过”说明他好像见过,或看到过的画像,也可能看到过类似的关心帮助众的我军干部,但却记不清了,所以看到后就与脑中的形象联系起来了。“在哪儿见呢?”这是老人在极力搜索脑海中的形象,也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令人深思,回味无穷。“端详”仔细观察打量。
  学习要点提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心众生活、处处为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问题解析
  1.揭示课题。
  《在花山》这篇课文叙述的是1948年春末夏初,在河北省阜平县花山村时的几个小故事。反映了关心众、热爱众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不搞特殊化的高贵品质。
  2.这篇课文讲了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此题前一问是以“内容”进行设问的,后一问是以“中心”进行设问的。做此题时要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围绕课文中心思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讲了在花山的三件事。一、关心众碾米;二、吩咐警卫员给碾米的众送茶水;三、帮助众推碾子。这三件事表现了关心众、爱护众、处处为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3.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此题是以“表达方法”进行设问的。可以凭借此题检验同学们对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主次的掌握情况。做这道题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深入领悟课文的中心,即了解
关心众生活的品格。依据课文的中心,评价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还应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课文中关心众碾米和给碾米的众送茶水这两件事写得详细。这两件事不仅完整地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具体地写了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帮助众推碾子这件事仅做了一般的叙述。这三件事都表现了关心众的生活。就全文而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到,毛主
席在花山,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颂关心众生活的思想作风,所以与这一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三件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所要详细加以描写的。而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所以写得很简略。
  4.仔细阅读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话,体会这段话的意思。
  此题是检验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从中领悟重点句在文中的作用。做此题时,先在文中画出说服警卫员去给碾米众送茶水的句子,然后一句一句地去理解,最后领悟出在文中的作用。
  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革命战争必须依靠众的支持,强调人民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指)摆在特殊位置上。这段话表现了依靠众、关心众,坚持同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是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在花山的几件事,只是一贯关心爱护众的几个小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