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旅鼠之谜教案(优秀4篇)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点。
    2、了解科学小品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用生动的对话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2、学习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教学难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理解文章末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无论是另人生厌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尘土,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北极旅鼠也是其中一个,这个生活在北极早员的小动物,让科学家们研究好几个世纪了,却始终也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位梦华先生一同前往北极去见识一下这个神奇的小动物。
    (二)检测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挑衅(xìn)仓皇(cāng)哺乳(bǔ)媲美(pì)徘徊(páihuái)收敛(liǎn)迁徙(xǐ)啮齿(niè)繁衍(yǎn)
    2、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片段,其它同学思考:出关于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并简单概括。
    3、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再次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
    1、品读写法: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起来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她
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的呢,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小组交流,师也可以提示和学过的普通说明文比较,明确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本文是以旅鼠为说明对象,主要介绍旅鼠的说明文。
    本文又具有记叙文的六要素,通篇几乎是“我”与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我”不仅专心听,也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有问有答,反复解开疑团。
    教师归纳: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作手法独特: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它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但它讲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通篇又都是作者和丹尼斯的对话,在通俗亲切的对话中介绍科学知识。所以这篇文章既有记叙文的特征,又具有说明文的特征。
    这种写法与一般说明文相比较的好处: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写作启示: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会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2、品读写作意义
    问题探究:
    1、旅鼠之迷有那些?作者仅仅是要介绍旅鼠之迷吗?
    明确:旅鼠的奥秘有三:一是繁殖能力惊人;二是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象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三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文章借旅鼠的奇特行为启示我们: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而是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2、作者为了说明旅鼠的繁殖能力,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一系列数字说明旅鼠的繁殖能力极强,这些数字准确说明旅鼠的繁殖数量,也就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而且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条理十分清楚,有祥有略,每一代都交代的十分清楚。
    3、课文说:“人类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来,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明确:对。文章借旅鼠的奇特行为启示我们: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而是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4、思考一下,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明确: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它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迷,但总与繁殖有关。另外,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神秘莫测,第二个和第三个奥秘都是自杀行为,而第三个奥秘比第二个更神秘。同时,这样安排也使行文上波澜不断,反复制造悬念又反复解开悬念。最后还是“一大难解之迷”,更加能吸引读者。
    5、本文反复渲染旅鼠之迷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反复渲染“旅鼠之迷”,目的决不仅在于介绍关于旅鼠的生物学知识,更意在提醒人类关注人类自身第一号问题—全球人口迅速增长而难以控制的问题。
    6、学了本文后,你获得那些启示?
    明确:①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②科学研究的过程要不断调整方式、思维方法。
    ③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④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也应该有所醒悟,应该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五)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科学小品,文章以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的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奇特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神奇的,自然是智慧的,是无以伦比的,从旅鼠身上反思我们人类,在人口数量上也应有个警醒,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路。
    板书设计:
    旅鼠之迷(在与学生交流中完成)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启示。
    3、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的不同。
    4、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作者围绕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说明,最后以“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作节。文章既有很有趣味的说明,又运用对话的叙述方式,写法不同与一般的说明文。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鼠类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它们不仅偷吃我们的粮食,还传播疾病,古时就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话。可是有一种生活在北极的老鼠,它们的种种奇异的表现不仅让人类大跌眼镜,而且给人许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自主学习
    学生分角朗读,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前赴后继造句
    1、本文介绍旅鼠的哪些奥秘?
    2、旅鼠的特殊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研读探究
    (引导)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的内容是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思考一下:
    1、这篇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
    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六、拓展延伸
    自然界除了旅鼠之外,其他的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你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七、作业
    写一篇介绍动物奇异现象的文章,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
    《旅鼠之谜》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
    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
    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
    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
    (1)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
    (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