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资料介绍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
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
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
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
分别时还寄诗相赠。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
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诗圣诗仙
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
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
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
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
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
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
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
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
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李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即使唐朝的诗人多如夜空中的繁星,但不可否认的是李
白就是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李白年轻时游历了大江南北,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的诗篇。李白为人乐观旷达,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西域地区碎叶城人。李白的家族在当地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从小就对李白严格教育。李白在他们的培养下,五岁
时就能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李白在十五岁那年,喜欢上了剑术,并一直痴迷
于此想要做一名游历四方的侠士。终于,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
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在游历的途中,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于风景的壮丽,李白写下了无数有名的诗歌。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一岁了,但他因为仕途的不顺,一直没有实现
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
于是,唐玄宗就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李白被封为翰林,随时侍奉在唐玄宗左右。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李白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他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但好景不长,因为嫉妒李白的好运,许多人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于是李白就被放逐了。
李白被放逐出了长安,一路走走停停,因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将自己的愤慨与
忧愁藏在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留下了许多佳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