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清泉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摘要:怎样构建我们的新语文课堂,要到构建的维度与支撑。语文的课堂,闪耀着人文光辉。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它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而运用音乐,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让学生获取中华更悠久的历史文化;音乐,让我们的诗歌教学不再乏味;音乐,启发学生想象思维,促进学生新感悟。
关键词:语文;音乐;文化风情;诗歌;新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04-002
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往往比较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新课程性质定位在“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尝试从歌、戏人手,注重发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来努力为每个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或许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引入中国民歌,给语文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之血肉,是指导人行为的基本因素。语文素养的发展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个体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匠心独特的安排,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将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灵魂深处和作者的情怀融为一体,从而为情感教育的展开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那么学生心中的琴弦,教师怎样才能为其调好弦、定好调呢?怎样才能将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心声变成美妙的交响乐呢?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学生放到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环境中去感受,由一条音乐文化主线贯穿,让学生进入生活中、情感中、文化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了解并从中有所感悟。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层面上,表现浓郁的民风民情及人文品格,使语文成为整体状态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例如进行《安塞腰鼓》的教学时,考虑到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是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火飙,展示出西
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激荡浑厚的生命力,弘扬着磅礴的力量,语言简洁而铿锵,节奏鲜明,表现着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带动生命而奔腾升华的情景。那么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怎样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中国历史的荣耀呢?
可能不少的老师会采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但若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来辅助教学,让曲子的气势、节奏、形式与文章紧紧共通,让生命和力量产生相通。
所以在上《安塞腰鼓》之前,可以先放全曲,以求引人人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人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做一个铺垫。然后在教师充满激情地范读文章后,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这样教师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气概。
做课堂小结时再次播放《锦绣中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音乐的独特的美,也以音乐的力量来体现文章排山倒海的气势、宏伟壮阔的场面、快速跃动的节奏,展示出强大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黄土高原上的主人也正是用这种震天动地的鼓点展示了自己伟大的力量,也宣泄了长期闭塞的郁闷和痛苦,向人们庄严宣告:那隆隆的鼓声就是进军的号令,他们要向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目标出发了。
二、引入音乐,唤醒沉睡的诗歌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新活力
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诗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识记,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余读书活动,也是很少选择或者不选择诗词作品。甚至在不少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便是他们心中的诗!他们把这些东西抄写在笔记本上,终日嘤嘤嗡嗡、摇头晃脑
化石吟地哼唱,可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却知道甚少。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方面,诗歌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创人员时说的一番话,其实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十分深刻地提醒。他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但是怎样引导青少年学生发现诗歌的美,欣赏它的美,并且走进欣赏领会诗歌的王国里,享受诗的美感体验呢?
如教学《化石吟》这样一首科学抒情诗时,考虑到它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这首诗,能令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而来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所以,尝试用音乐导人,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
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