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咏雪》中,谢太傅出了一道即景造句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听了“兄子胡儿”选用的喻体“撒盐空中”,谢太傅无所表示,而一听到“兄女”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这一喻体,“公大笑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好的比喻不仅求形似,更求神似;形似指颜、形体等方面相像,神似追求的是内在的气质和韵味,激发美感。“撒盐空中”这一喻体只注重表现白雪之白和密,虽然通俗,但缺少内涵,没有想象的余地,因此无美感可言;而兄女以“因风起”的柳絮喻雪则既表现出了颜,更突出神韵,阵阵雪花纷纷扬扬飘飞之状与风吹柳絮时柳絮的自由自在与处处舞蹈之态多么相似!这一动态比喻能给人丰富的联想以及轻飞曼舞的美感。“撒盐”之喻给人单调乏味的直落感,当然比不上“柳絮”之喻。谢道韫在应答时用了“未若”一词,可见她是经过思考的,对自己设喻的创新性充满了自信。
苏小妹先低吟道:“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然后请兄长和黄庭坚在上下联中各填一个动词。黄庭坚稍加思索后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摇头:“俗了。”苏轼接着说:“加‘摇’‘映’两字如何?”苏小妹一字一句吟诵后还是摇头,“实了,且前人用得多了。”待苏小妹吟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轼、黄庭坚齐声赞好。细品之,“扶”“失”两字好就好在凸显神韵。“舞”“摇”状态用轻风不够贴切且韵味欠浓,而一个“扶”字,不仅写出了风的轻柔、柳的娇羞之态,而且给人以脉脉传情的美感;下联中,因是“淡月”,故用“映”显得月光太强,用“隐”虽能显静谧清纯之境,但未能避“熟”,而用一化石吟“失”字,则写出了梅花仿佛失去自身彩、融入月之中的特点,给人月光朦胧、花月同的柔和恬静的韵味。
不同文体对比喻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说明文中的比喻,一般要求做到形似,能体现事物的特征,不必追求神似和情感的渗透。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开头把云喻为“羽毛”“鱼鳞”“羊”等等。文艺性说明文中的比喻有时也追求神似,例如:《从宜宾到重庆》这样设喻:“南广河像娴静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向长江走来。”句中融入了作者赞赏的感情,表现出娴逸恬静的和谐之美。诗歌和散文中的比喻有时会淡化形似而特别注重神似。《化石吟》把化石喻为“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全以神秘奇幻这一内在特征作为相似点,神往赞叹之情寓于其中。《济南的冬天》把树尖上的“白花”(雪)比做“日本看护妇”,也
是重在表现一种静谧、亲切的神韵,使人感悟无生命物的灵性。议论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比喻的运用当然更应讲究神似,注重情感态度的注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