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一代·青春
28悦人
新青年
2022年11月,在中国—东盟青年志愿服务论坛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南京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总队长、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腾飞作了题为《孕育星火,点亮梦想》的主题演讲,与参会人员分享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支教的感悟与思考。
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陈腾飞和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起,在双柏县开展支教服务。在双柏县第一中学,陈腾飞承担四个班的教学任务,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之外,他还带队指导支教地学生拿下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 TAI 智能车挑战赛一等奖(季军),创造了云南省在该赛事赛项的历史最好成绩;他牵头在学校建成科技馆,为山区孩子种下科教的种子。
拿到好名次,让学生建立信心
陈腾飞到双柏一中之前,上一届来此支教的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就打算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
陈腾飞:孕育星火,点亮梦想
■文/本刊记者 张建
支教团选了6名理科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陈腾飞和新一届支教团成员抵达后,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还要组织这6名学生训练、备赛。
工作难度非常大,刚接手时,没有一点眉目。面对这6名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当地老师、学校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支教团拜访了当地的信息技术老师,想请他们协助,但发现这些老师也没有头绪。
陈腾飞跟校领导联系,申请一间专用教室,一点点配备比赛所需设备。他还得重新学习编程,“此类比赛的编程语言是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发
的,跟大学生学的编程语言还不一样,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知识。”为此,他请支教团队员、大气科学学院的同学张梓涵帮忙,两人成立教练组,带
领学生学习、备赛。有时编程知识搞不明白,他们就远程求助南大的老师、同学。
南大团委给支教团介绍了一位学长,这位学长曾带东部地区的孩子参加过此类比赛,有相关的器材,学长给支教团捐了一些,如赛道、比赛用车等。
山区的孩子学这些知识是有困难的。比赛涉及诸多知识,学生们要清楚车辆的运动原理,要调整各种各样的参数;比赛的车不是普通的车,车轮是“麦克纳姆轮”,可以向各个方向行进,往哪个方向走要设计一定的角度,虽然不算太难,但也颇费心思;编程语言是模块化的,要把这些语言拼接起来,逻辑要很清晰;比赛有好多任务,如识别卡、倒车入库、迷宫避障等,每一项都要学会。
全国赛线下比赛本来要在杭州举办,受到疫情影响,改成线上比赛。陈腾飞本以为是好事,可以省下一笔出行、住宿费用,但后来发现是劣势。如果是线下比赛,主办方会提供各种各样的赛道
供选手训练、比赛使用。他们手上只有一套器材,
陈腾飞(左二)和参赛学生的合影
悦人新青年
6名学生分成3支队伍,只能轮流用。全国赛结束,两支队伍获得三等奖,一支队伍没获奖,成绩不太理想。
吸取全国赛的经验,陈腾飞为世界机器人大赛做了充分的准备。
世界赛只有一个名额,只能选2名学生参赛。为了优中选优,支教团教练组搞了多次队内赛,陈腾飞说:“通过全国赛我们能看出来,竞赛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斗志,他们更加主动了,因为互相一比较就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
队内赛让学生们发生了变化,为了争取站上世界赛的舞台,6名学生你追我赶,人人都得尽全力。
凭着肯吃苦、不服输的韧劲,在陈腾飞和支教团的带领下,参赛队员在世界赛赛场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斩获赛项一等奖(季军)。消息发布后,在当地引起轰动,陈腾飞说:“以前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学生们有信心了——大山里的孩子靠努力一样能拿到好成绩。”
借着参加比赛的契机,陈腾飞和支教团还推动了一件事,在学校建成科技馆。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激发内生动力,点亮梦想“小宇宙”
科技馆筹备了很长时间,也曾策划过建设方案,但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比赛取得好成绩,陈腾飞觉得,科教的火苗已经点亮了,要抓住这样一个好时机。点亮世界
科技馆从无到有,陈腾飞和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面临一系列难题——怎么选址、怎么建设、建设的主题是什么、能对当地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如何体现南大的学科特等。此外,还要考虑建设过程中谁来牵头推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如何招工、设备如何招标等事情很复杂。
陈腾飞带领支教团形成策划方案,请南大团委进行指导。团组织推荐了在博物馆、实验室建设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帮助完善方案。此外,研支团还要咨询财务方面的事情,建设所需每一笔钱的进出都得有清晰、明确的预算方案。
最终,双柏一中专门辟出一间教室用以建设科技馆。
条件充分,建设工期就快得多,一个多月,科技馆落成。这是属于双柏一中的科技馆,也是双柏县第一
家科技馆。“太空教室”的黑板上布满天文学、物理学的各类图像和方程式,全息投影柜中的地球泛着太阳系中独特的光晕,孩子们DIY 的各种机器人在展台上“列队”……
除了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陈腾飞更希望通过科技馆在当地播下科教的种子。
他打了个比方,支教一年,就像在白纸上画画,不能画完就走了。支教团做的事情更倾向于孕育星火,激发山区孩子的梦想,让他们的“小宇宙”慢慢燃烧起来。
他把支教比成两扇窗:为孩子打开通往外界的一扇窗,更想为外界打开一扇窗,让外界看到窗子里的孩子。
陈腾飞支教时教高二年级,他发现,虽然学生们很努力,但是他们在教室里坐着,不一定都能学进去,可能有些知识消化不了,学习效率并不高,而且掌握的学习资料明显不如东部省份的学生。此外,学生们还有较为普遍的厌学情绪。一方面,有些学生看不到未来,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走出大山;另一方面,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困难,课堂上没听懂,题目也不会做,接受能力不强,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得老师催促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老师得把每节课的任务布置很明确,题目从第几页写到第几页、哪个时间段做什么、每节晚自习规定好必须做什么。
于是,陈腾飞和支教团志愿者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尽力拓展当地孩子们的视野。
“我们不能光让学生‘看见’,孩子们看到了外界的状态,但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走出大山时,我觉得这样的‘看见’可能是一种伤害。”陈腾飞说。所以,支教团尽全力给当地的孩子赋能,下乡、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还把科普资源带到偏远的乡镇中学,通过开设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课的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内生动力,为学生们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
陈腾飞想让当地学生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模样,支教团的老师以身作则,作为孩子们看向外界的窗户,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白月光”,这个很重要。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他对志愿、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南京之前,他和支教团的另两名成员一起去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参观访问,他们特别想去拜访张桂梅老师,张老师一直是他们心中的榜样。张桂梅老师为支教团赠书,并写下寄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深受鼓舞。
支教归来,在爱心人士的赞助下,陈腾飞和支教团成员陪同20位来自双柏县的中学生在南京开展为期一周的游学,带着孩子们领略大学风景,走访历史古迹。
29
风流一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