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疗法:点亮离异家庭儿童情感世界
作者:杨书闻
点亮世界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7年第11期
    【摘要】运用绘本疗法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辅导,选取和情感困扰、父母离异有关的绘本内容,设计互动式的活动,让儿童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团体中获得同感与支持。根据实施结果,提出绘本疗法课程未来研究的建议:课程实施前需要协助班主任了解离异家庭儿童,并对其作适当的辅导及转介;绘本疗法课程可再针对儿童深层情感加以辅导;发展以现有课程为基础的隐性情感教育课程。
    【关键词】绘本疗法;离异家庭儿童;情感生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8-0047-02
    【作者简介】杨书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二级教师。
    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辅导方式,在学校主要分为:艺术、游戏、团体和绘本疗法。绘本疗法一般指利用阅读材料和引导式的对话讨论,让学生产生感觉反应以带出某种程度上情感、人格和行为改变的阅读法,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有效心理疗法,互动式的团体模式更为有效。绘本疗法包含一些文学上的活动,如阅读、创造性写作、说故事等。本文的绘本疗法,是针对离异家庭儿童,选取和情感困扰、父母离异有关的内容,设计互动式的活动,通过与笔者、其他成员的互动与讨论,实施每周一次、共14次的团体辅导课程,让儿童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团体中获得同感与支持。
    一、绘本疗法的实践研究
    1.行动前的准备。
    参考新生入学的家庭状况调查、各班教师的辅导记录,本研究选取低年级(7~8岁)16位父母已办理离婚手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不等组实验设计,随机分派至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实施每次40分钟,共14次的“绘本疗法互动课程”,控制组则不做实验处理。实验处理之前,两组均用《儿童情感量表》作为评定儿童情感改变的量化工具,该量表为纪惠2001年所修订,包含自我生理及能力概念、焦虑感及不快乐感、不适当的行为及情感、人际压力、专注力的控制等5个分量表。两组均实施前测,实验处理之后,两组均实施后测。在实验处理之后四周,两组均给予追踪测验。  2.课程实施。  在实施绘本疗法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团体的气氛、个体的差异,并根据儿童的心理历程,提出有“疗效”的问
题。笔者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允许他们选择白己想坐的位置,并且鼓励他们坐在好朋友的旁边。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绘本疗法正是要发展师生间正向的信念,这样才会有双向互惠的过程。
    在绘本疗法过程中,当板块主题符合学生需要的时候,笔者便周期性地停下来问问题。阅读结束之后,停留5~10秒钟,允许学生酝酿、反思故事。此时,笔者观察成员的表现:谁先说话、说了什么、对其他成员或团体有什么影响等。只有当没有人说话时,笔者才温和地点点头,并呈现开放式的问句,例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说出一个有“疗效”的故事,更需展开讨论,让故事不只是故事。刚开始,笔者只是简单询问学生在故事中观察到什么。如在第一板块《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笔者问学生:“你能简短地介绍这个故事的内容吗?”有的学生说“鳄鱼蛀牙了非看牙医不可”,这是从认知性同理心出发;有的学生说“鳄鱼非常害怕看医生,医生也害怕为鳄鱼看病”,这已经能从情感性同理心出发;还有学生说“鳄鱼后来牙齿好了,可是他们再也不见面了”,这则是有关行为性同理心的描述。可以看到,一个有“疗效”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情境,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投射进故事的情境当中,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察觉。
    渐渐地,笔者开始用一些需要批判性思考的探索式、开放式的问句,将对字面意思的讨论转化为对故事的解释、分析、综合、评价,努力激发每一个成员白由联想,比如:“今天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吗?”这
时,笔者会发现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达的重点也不同了,每一个成员的回应都是重要且珍贵的。有的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来抒发,如:“我觉得那位主角好像我,因为我脾气也不好。我不想被别人讨厌,所以我以后也要关心别人。”有的学生则已经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他人的感受,如:“鳄鱼和牙医都很勇敢,他们可以去面对最害怕的事。每个人都害怕白己的爸爸妈妈不爱自己,可是我们也要想想,我们有没有真的很爱爸爸妈妈呢?”还有些学生甚至可以通过故事进行自我反省,如:“每个人都会生气,当然我也会,以后我会试着冷静思考,心情就会变好。”可见,一个有“疗效“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出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结果与分析
    1.绘本疗法对离异家庭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短期影响。
    为了解绘本疗法对父母离异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立即性效果,以实验处理为白变项,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儿童的前后测儿童情感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表明:除焦虑及不快乐感、人际压力分量表外,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儿童情感总量表、白我生理及能力概念、不适当的行为及情感、专注力控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绘本疗法对离异家庭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短期影响。可能的原因如下:本研究对象为低年级的儿童。在1981年Tedder、Libbee、Sherman关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受父母离婚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这一时期的儿童在父母离婚一年后,65%的儿童情况变好或接受事实,35
%儿童转劣。在提到家庭议题时,少数成员会闷闷不乐,但并没有引发整个团体的共鸣,因此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在焦虑及不快乐感等较深的情感层面,绘本疗法没有达到立即性的辅导效果。
    2.绘本疗法对离异家庭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长期影响。
    在实验处理结束一个月后,将《儿童情感量表》的前测与追踪测验分数进行差异比较。数据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仅在不适当的行为及情感分量表的得分达到显著水平,具有持续性的辅导效果。可能的原因如下:家庭结构对儿童的情感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家庭的因素是笔者无法掌控的,加上每次绘本疗法的课程时间短暂,难以深入,可能影响实验的持续性辅导效果。
    三、研究建议
    1课程实施前需要协助班主任了解离异家庭儿童,并对其作适当的辅导及转介。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相处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最了解其在校情况的人。大多数教师对儿童情感虽有敏感度,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让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儿童情感及行为状态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关怀。
    2.绘本疗法课程可再针对儿童深层情感加以辅导并坚持长期辅导。
    本研究中,对于持续性辅导效果,仅有不适当的行为及情感分量表达到显著效果,可见,绘本疗法课程不能仅限于一个学期的时间、一个学段的儿童,不仅在研究对象上要拓宽,研究时间也要长一些,深层情感也需要予以辅导。
    3.以现有课程为基础的隐性情感教育课程具有可发展性。
    近年来情感教育受到重视,但很多教师因不熟悉情感教育内容,担心实施情感教育会增加负担而抱有观望态度,使得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如预期。针对这些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建议教师采用融人现有课程的“隐性情感教育”方式,这或许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