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古代父子清廉小故事所想到的
有一则古代父子清廉的小故事。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如今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如胡质父子般,不附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吗?清正廉洁的故事如何才能实现为政以德呢?那就是执政者率先垂范。政者,正也,为政者应先正己。从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同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
道德示范力量对于保持政治廉明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政权的决策者和各级官吏的品德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治乱。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政治道德,体现为官员从政须加强道德修养和以仁义为政纪的要求。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历代统治阶级或集团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正廉洁、开明政治的出现。实事求是地说,为政以德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痼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容易滋生和蔓延。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