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六年级廉洁教育教案
⼩学⽣六年级廉洁教育教案
敬廉崇洁⼈⼈有责
⼀、教学⽬标:
1、通过讲故事了解历史⼈物、观赏图⽚、互动交流、制定反
腐措施、读⼉歌等形式使学⽣知道清廉是⼈⽣道路上⼀个永远的道德
标准,增强学⽣以德⽴⾝、清政廉洁的意识,提⾼学⽣的道德修养和
法制观念。
2、使他们从⼩就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从⼩培养学⽣敬重
有操守、重清廉的古今⼈物,为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
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从⼩树⽴廉洁⾃律的意识,使学⽣意识到廉洁就在我
⾝边,从我做起,从⼩事做起。
⼆、教学重点:
1、让学⽣认识廉洁教育,培养学⽣的廉洁品德
2、让学⽣懂得廉洁教育从我做起,防腐拒变,努⼒学习。
三、资料准备:
课件:⼉歌、廉洁⼈物图⽚、歌曲《清官瑶》
四、教学过程:
(⼀)导⼊
出⽰“廉”字
问:⼤家看这是什么字?
问:同学们,你知道“廉”是什么意思?
问:你知道哪些与廉字有关的词语呢?
问:廉洁指的是什么?(学⽣畅所欲⾔)(学⽣可能说到的廉洁是:责任、节俭、⾃律、奉献、知耻、诚实、惜物、不昧⾦、不攀⽐…)(⼆)了解廉洁
“廉者,清不滥浊也。”
清⽩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以义取利,是“廉明”;能⾃我约束⽽不贪求,是“廉俭”。
“廉”的根本是取道义、去邪⼼,严格⾃我约束。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
清正廉洁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有的传统美德。
(三)明理,认识廉洁
1、师:从古⾄今,我们国家有不少⼈⽤⼀⾝正⽓,⼀世清⽩⼤
⼤书写了这个“廉”字,同学们看图,(课件出⽰包拯图⽚)⼤家
知道他是谁吗?(——包拯)
师:对,他就是古代清政廉洁的典范——包拯。现在我们⼀起听
包拯的故事。(⽼师讲故事)(故事《爱戴百姓的包拯》)
《爱戴百姓的包拯》
宋朝有个包拯,他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的爱戴。当时,包拯在端
州任职,那⼉盛产端砚。⼀⽅端砚可是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产出来的。然⽽,当地的⼀些官员不顾百姓的死活,命令百姓⼤量⽣产,以
便来上贡朝庭,以此来取悦朝廷中权贵之⼈和中饱私囊。虽然包拯⾃⼰也说:“能够拿到⼀⽅端州⽅砚,就算是死在南昌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可是,直到他离开端州,到其他地⽅去任职,他也没有利⽤⼿
中的职权让百姓为他⽣产端砚,也从没有拿⾛过⼀件。
2、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包拯是⼀个怎样的⼈?(学⽣说)从哪⼉可以看出来?(学⽣说)
3、师:孩⼦们刚才听得真认真,其实,清政廉洁的典范远远不
⽌包拯⼀个,从古⾄今是数不胜数,接下来让我们再了解⼀下另⼀位
历史⼈物“于谦”:
明代清官于谦---60寿⾠回绝厚礼,包括皇上送来的⽟猫⾦座钟。
于谦的<<⽯灰吟>>:
⽯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清正廉洁的故事
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4、引导学⽣了解“⼀钱太守”刘庞;唐宰相魏征的故事。
5、同学们,我们⼀起再来认识⼀下2004感动中国的廉政⼈物”:
放课件:燃烧⾃⼰,照亮⼤家的⽜⽟儒;
6、了解现代廉洁典范“孔繁森”。
(四)图⽚欣赏
让学⽣们听着《清官谣》欣赏图⽚,发现⽣活中的美与丑。
(五)讨论反思相互交流
1、你看到、听到的哪些⾏为是廉洁的,哪些是不廉洁⾏为?
2、“廉洁”⼀定是⼤⼈们的事,是当官者的事,与我们⼩学⽣
并不相关,对吗?结合学校的事例谈“清廉”的重要性
师: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校园⽣活中还有⼀些与廉洁⾃律不和谐
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我们少年⼉童的健康成长。
(1)、四(3)班要选举班⼲部,李明对张丽说:“你投我⼀票,
我请你吃麦当劳。”
(2)、五(1)的王强出钱请同学做作业。
请你对上述⾏为做⼀个评说。(学⽣说)
师:除了这些不好的⾏为外,在我们⾝边有哪些做得好的⼈、
事呢?(学⽣举⾝边的例⼦)
师总结:廉洁是做⼈的⼀种品质,是个⼈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
做到廉洁,就要从⽣活中每件⼩事做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
活中,处处做到诚信待⼈、廉洁公正,为将来的⼈⽣道路打下坚实的
基础。“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
(六)、制定“反腐”措施
1、⾯对班中的不和谐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我们怎样做才能杜绝“腐败”呢?
(七)、升华主题
1、⼤屏幕出⽰:读⼉歌:(采⽤多种形式读)
《廉洁万岁》
廉洁⽂化进校园,全体师⽣把誓宣。
家长社会齐参与,你⼀句来我⼀⾔。
做⼈要讲诚和信,道德遵守最重要。
说话⾏事讲⽂明,助⼈为乐是美德。
不可贪图⼩便宜,拾到钱物要归还;
不可索求他⼈物,不与他⼈争名利.
要向清者学榜样,不与浊者同合污;
从⼩争做⼩雷锋,社会风景⽇⽉新!
我们齐声来⾼喊:“廉洁万岁!”
五、总结
孩⼦们,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世界因为有了廉洁才更加和谐。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把正直、⽆私、廉洁清明、严于⾃律这样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做⼀个廉洁⾃律的⼩公民。
廉洁,从⼩做起!
教学⽬的
1、让学⽣明确腐败⾏为不仅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且已经渗⼊我们的校园,影响我们年轻⼀代的⾝⼼健康成长。
2、弘扬廉政⾃律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学⽣懂得从我做起,树⽴
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正确处理个⼈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将廉政作为⼀⽣的操守,⾃强不息、奋⽃不⽌。强化对学⽣诚信、守法、奉献、⾃强精神的培养。
教育重点难点
通过正反事例,触动学⽣的⼼灵,将廉政作为优秀的道德品质,
以此约束⾃⼰。
课前准备
要求学⽣查阅资料,了解廉政的含义、古今中外关于廉政的感⼈故事、关于廉政的名⾔警句。
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导⼊:同学们,尊廉崇洁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及早进⾏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道“防腐墙”,让廉洁“植根”在我们的⼼⽥,让我们扬起敬廉崇洁之风,⽴下勤廉报国之志。
(⼆)讲述有关廉洁的⼩故事,感受古往今来⾼尚的思想,⾛近
廉洁。
1、故事⼀《⽑主席的廉洁故事》
“你的饭给我吃⼀点好吗?”1929年1⽉,红四军下井冈⼭,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我们跟随⽑主席⾏军,沿途没见他骑马,可
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主席是前
委书记,但他同战⼠们同吃⼀锅饭,同吃⼀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军中,出发早,吃饭早,各⼈都⾃带午饭。有⼀次我们⾏军休息,⼤
概是上午⼗点多钟,⼤家照例拿出⾃带的午饭吃。那天⽑主席因起来得晚些,没带上午饭。我们吃饭时,⽑主席到了。他坐在我旁边,对
我说:“起来迟了,早饭没吃,也没带上午饭,我的肚⼦饿得很,你
的饭给我吃⼀点好吗?”我就把饭给他吃了。现在想想,那时的⽑主
席已是我们红军的领导核⼼,⽑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2、故事⼆《周恩来总理的⾐服》
周总理的⼀件睡⾐穿了⼆⼗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
⽆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件衬⾐已经旧得换了袖⼝领⼦,⼀件⾐服补得颜⾊已经不⼀了,他在穿,当别⼈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
(三)讨论:
1、你喜欢故事⾥⾯的⼈吗?为什么?
2、你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多媒体播放歌曲《廉洁是福》,在歌声中,本次主题班会顺利结束。
(五)延伸
给⽗母讲今天听到的故事。
“廉洁⽂化进校园”教案:
明事理,⽴⼤志
教学⽬标
1、学习课⽂,了解教材中廉洁⼈物的故事,学习相关的名⾔。
2、知道廉洁的含义,明确廉洁⽂化及其重要意义
3、培养学⽣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树⽴远⼤志向,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做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教材学习中,培养学⽣增强⾃律能⼒,做⼀个清正廉洁的⼈。
2、知道廉洁的含义,明确廉洁⽂化及其重要意义
3、培养学⽣⽴志成才,为国奉献的社会责任。
教学⽅法
讲授法、故事展⽰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廉洁⽅⾯的故事、事迹、诗歌、歌曲、对联等
2、思考廉洁⽂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及其作为学⽣⾃⾝应该怎么做
教学过程
⼀、学课⽂
提问导⼊
1、同学们,本课的课题是——四知(齐读课题)
请问什么是“四知”?(看课⽂回答)
答:“天知,神知,我知,⼦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今⼴为流传。
2、本课⼀共写了杨震⼏件事?
答:两件事,⼀为“杨震拒⾦”,⼀为“杨震拒开产业”。
3、本⽂表现了杨震怎样的品格?
答:表现了他廉洁⾃律,坚决拒贿的⾼尚品格。
教师⼩结:
我们学习了《四知》,知道了汉代的杨震,“为官⼀任,造福⼀⽅”,深得民众拥戴,屡屡升迁。有⼀次,赴任途经昌⾢,正是他举荐的秀
才王密为县令。王密为感谢他的恩情,在深夜送⾦,被他给严词拒绝了。⼀句“天知,神知,我知,⼦知”,⼋个字形象刻画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后来这⼋个字就演变为我们现在⼤家熟知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此义正词严,拒收贿赂,⾜见杨震的清正廉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拒绝贿赂的同时还批评教育⾏贿者,使王
密“愧⽽出”。
⼆、温知识
师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清廉的官员?
⽣:包拯、董宣、第五伦。
师: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讲关于包拯、董宣、第五伦的故事。
教师⼩结:
包拯做官,做为⽼百姓的⽗母官,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被
称作“包青天”,他的故事早已在百姓中⽿熟能详;杨震、董宣、第
五伦等也都是中华史册中名垂千古的好官,在我们中华历史上,像他们⼀样的清官好官数不胜数,他们清正廉洁的精神绽放出的⼈格魅⼒令我们后⼈敬仰。
三、听故事
设计:教师讲⼀个廉洁故事,学⽣⾃主分享廉洁故事。
1、⾃报财产留清名——⼀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怨者”,很重要的⼀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清廉使然。诸葛亮⼀⽣“抚百姓,
⽰官职,从权制,开诚⼼,布公道”。
诸葛亮⽣前,在给后主的⼀份奏章中对⾃⼰的财产、收⼊进⾏
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15顷,⼦弟⾐⾷,⾃有余饶。⾄于⾂在外任,⽆别调度,随⾝⾐⾷,悉仰于官,不别治⽣,以长尺⼨。
若死之⽇,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可谓内⽆余帛,外⽆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
丧葬⼒求节俭简朴,依⼭造坟,墓⽳切不可求⼤,只要能容纳下⼀⼝
棺⽊即可。⼊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代名
相诸葛亮死后的最⾼要求,其⾼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2、⽩居易怒打⾏贿⼈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居易考中进⼠后,被派往陕西周⾄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买了⼀条⼤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
⼦送到县衙。⽽李财主则命长⼯从⽥⾥挑了个⼤西⽠,掏出⽠瓤,也
塞满银⼦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居易吩咐⼿下贴出告⽰,
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弱说:“我的理(⽠)⼤,该我先讲。”⽩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送的礼,连忙说:“⼤⼈息怒,⼩⼈是个愚(鱼)民啊!”⽩居易微微⼀笑说:“本官⽿聪⽬明,⽤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暗通
关节。来⼈,把贿赂之物取来⽰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当众抖出银⼦,听审者⼀⽚哗然。⽩居易厉声
喝道:“⼤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唐律法各打40⼤板!”众百姓⽆不拍⼿称快。⾄于这些⾏贿的银⼦,⽩居易就⽤来救济贫苦百姓了。